马王墓和三女墩的传说
在美丽的沂、武河之间,黄山镇栗林村村西,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汉墓遗址---马王墓,墓长120米、宽100米、高15米,占地30余亩。墓南600米就是著名的马王城遗址,两段平行相距250米的残墙并列于此。墙基东起沂河内,西至一南北走向的土路,现两墙已夷为平地。在沂河两岸水中还曾发现砖石房地基,亦毁尽。故城具体面积无考。
续修《临沂县志》卷四:“六区沂河两岸,有故城址,俗名马王城,前《志》定为襄贲县,附近立(栗)林村西有高阜,名马王墓,近左旁塌出石墓中,有石刻车马人物数方,古拙近汉画,又有汉铜镜及古钱等,惟未详何代。”《太平寰宇记》载:汉襄贲县也,属东海郡。在马王城残存墙基处,曾出土过车马钱币及石像雕刻、瓦当、陶碗及盆、罐口沿等文物。今马王墓犹在,可为佐证。同时在沂河东岸上还发现许多汉墓。鉴此,故城应为汉代故城。据《沂州府志》载,该墓曾被盗掘。1999年4月11日再次被盗掘,从盗洞观察,该墓为砖室墓,未见其他文物,现盗洞已填平。1978年12月,公布为原郯城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传说,里面有很长、很粗的长虫,守着此墓。
传说从前有个王爷驻扎在峰山上,他兵马不多,打仗时全凭他养的马蜂。每次敌人来了,王爷就把箱子打开,马蜂飞出,旗开得胜,打得敌人落花流水,人们都称他“马王爷”。
有一天,马王没在家,他的3个闺女出于好奇,把马蜂放了出去,可是却不知道怎么收回,马蜂四处飞散。马王回来后看到此情,又气又恼,一生气修了3个墓,把3个女儿囚禁在里面,墓里面所有的家庭用具都一应俱全。后来,村里不论谁家有红白事,村民只要到墓前磕个头,祷告一下,墓里面就送出好多锅碗瓢盆等餐具,供事主借用。天长地久,村民们很是方便。但后来有一天,一个贪心的村民借用了家什没有归还。从此以后,无论村民如何祈祷却再也借不出任何东西了。而每当月黑风高的夜晚,村民们经常被“还我家什、还我家什”的声音惊醒,声音从远到近、由近及远,一直快到天亮才逐渐消失,人们传说那是三女墩中的姑娘出来讨账来了。传说流传至今,真假无从考证;而这座古墓历经风雨,依然存在。
(黄山政协供稿)
罗成大战青风岭
在罗庄区沈泉庄村东有一岭名叫青风岭,这里至今还流传着“罗成大战青风岭”的传说。
隋唐时期,沈泉庄这块土地还是一片乱石沼泽地带。战乱四起,民不聊生,英雄揭竿而起。
公元621年,已归顺唐朝的瓦岗军战将罗成,在转战南北途中经过青风岭时,被岭上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寨主石蒙拦住去路:“此段路是本寨主精心修建,今个儿若想从此处过,先留下买路钱。”时年22岁的罗成智勇双全,先是好言相对,然而石蒙面对这个年轻的小白脸并不买账,认为软弱可欺,手持一对开山斧虎视眈眈。罗成忍无可忍,只得举起手中五钩神飞亮银枪。双方首战三个回合,不分胜负,石蒙嬉笑道:“好小子,你还真有两下子,本寨主再陪你玩上两个回合。”罗成自知军务在身,不能恋战,便虚晃一枪,假装败走;石蒙得意忘形,紧追不放。蓦然间,罗成一个急转身,使出了自己的绝招——回马枪,就看那神飞亮银枪直奔石蒙的咽喉,他万万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一个急侧身躲过银枪头,但身子失去平衡,跌于马下。罗成有意留他一命,见对方已战败,送给其一个微笑,便扬鞭拍马径直向响马岭而去。事后寨主知道这白袍银枪小将便是罗成时,羞愧难当,终于明白了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后来他改过自新,成了一位替天行道、行侠仗义的好汉。
(郑现峰撰文)
九女传说
在黄山镇驻地荣华社区有一座小山,名叫“九顶菊花山”,问起它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相传很久以前,小山脚下住着一位老员外,他一生娶了3个老婆都没有给他生出一个儿子来,却养了9个女儿。这9个女儿长大后个个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引得四面八方的小伙子都托媒来提亲。老员外心里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聪明的女儿们看出了父亲的心思,怕嫁出去后就没有人养老送终了,因此九姐妹把前来说媒的人一一赶了出去并相约终身不嫁侍奉父亲。
虽说九姐妹非一母所生,但平时却亲密得像一个人。这天她们又一起到离家不远的丁屯赶庙会。附近有一座雹子庙,庙里住着一位专管下冰雹的小神。九姐妹经过雹子庙的时候,恰巧被庙神看见了,便生了爱慕之心。一天,他化作一个白面书生来到老员外家,提出要娶他的一个女儿为妻。老员外一口回绝了这位莽撞的年轻人。庙神一气之下说:“不让我娶你女儿,我便叫百里之内不得安宁。”庙神回去后便施魔法作乱,当晚就下起冰雹,一连几天不断,冻坏了地里庄稼,砸坏了百姓房屋。当庙神再次来到老员外家时,九姐妹正围在床前照看因惊吓过度病得奄奄一息的父亲。她们已经知道上次的年轻人是谁了,大女儿不忍无辜百姓再遭劫难,就对庙神说:“我答应你的要求,但不可再让百姓受难,等父亲病好了我就跟你走。”庙神笑着走了。谁知当夜老员外就一命呜呼咽了气,九姐妹失声痛哭。大女儿心想父亲死了自己又轻许了别人,活在世上还有啥意思,便偷偷寻根绳子上吊去了。不料却被其他几个姐妹给救了下来,九姐妹相拥又是痛哭一场。二女儿见状对大家说:“姐妹们,父亲死了,庙神又要来逼,百姓可能又要遭灾遭难。我们九姐妹相约终身不嫁,同生共死,所以我们不能让大姐一人去死,大姐死了庙神还会来找我们,不如我们一起去追随地下的父亲吧!”九个姐妹掩埋了父亲后,便在四月八日这天一起来到山上。她们各自在山顶上挖下一个坑,又捡来柴火放在里面,到了夜里九个姐妹便跳进坑里点火自焚,只见九道青烟直冲天庭而去。第二天,善良的百姓惊奇地发现漫山遍野都长满了清新浓郁的野菊花,簇拥在九姐妹的身旁,人们流着泪把她们就地掩埋了。九座坟墓形成了九个顶,称为“九女墓”或“贞女墓”,这座山便从此得名“九顶菊花山”。
后来玉帝知道了这件事,便狠狠地惩治了那个作恶多端的庙神。人们每逢九月九日便登山拜求“九女”保佑平安,并选在四月八日这天成群结队来纪念她们,四月八庙会便一直流传到今天。
(徐之然撰文)
神牛的传说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在过去水灾无人治理的情况下,三十年前在这边流,四十年后却流向那边,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出了千奇百怪的地貌,人们根据不同的地貌给大地取了许多有趣的名字,也留下了不少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明朝时期,郯城县丁屯村(今罗庄区黄山镇菊花屯社区)从北向南有水牛沟、淹子崖、和尚冲、迎汪口、弯弯沟、沙汪崖、东冲子……据说,当时这淹子是一处天然泉水,水流经水牛沟、和尚冲、迎汪口、弯弯沟、沙汪崖、东冲子,然后汇入丁屯村中的大汪。流水长年不断。
村中薛氏在当时是一大户人家,有地几顷,养有10头大水牛,据说打过响场(用木板搭起了台子,下面挂着铃铛,在上面打场晒粮时,铃铛响声不断,名曰响场)。现在看来也不是什么稀奇之事,可在那个年代里却远近闻名,雇用的长工、短工几十人之多。有一年打场后,水牛又要到大汪里去洗澡,开始并无人注意,久而久之有一长工发现,水中有11头水牛,上岸后却为10头水牛,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有的人说是神,也有人说是怪,众说纷纭。最后有长工想出办法,在水牛下汪洗澡前,都用红绫系在牛角上作了记号,然后下水洗澡,如有发现未系红绫的那一头水牛,便是牛怪,另一人在岸上架起土炮准备开炮。这时果然看见其中一头水牛没有记号,于是便扣动扳机开了一炮。只见那头没有记号的水牛一溜火光不见了,从此也就只有10头水牛了。大家都非常高兴,都称赞这长工办法不错。
没想到好景不长,就在不到几个月的时间里,有一天一间房子着火了。同时发现了一只红色鸽子,它飞到哪里,哪里便着火,整个薛家一片火海,从屋里抢出来的东西扔到水里,仍然着火;风助火势,火借风威,一直烧了三个来回,整个薛家的酒店、油坊、住宅变成一片焦土,万贯家产立时化为灰烬,薛家从此也就衰败了。
(张永吉撰文)
渊子与神龟的传说
罗庄区黄山镇东傍沂河、武河、湿地公园,西临小涑河,周围环抱着九顶菊花山、峰山、蝎子山等八座山峰,号称“八山三水一湿地”,这里地理环境优越,风景优美,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山乡小镇。这里一直流传着很多动人的传说。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起黄山悠久的历史文化。渊子与神龟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沂河岸边,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子叫栗林村,村子的人们靠着沂河打鱼为生,生活得还算安稳和富足。有一天,沂河里出现了一条鱼妖,它的身长足有六个大人那么长,整天闹得沂河波涛汹涌,狂风卷着巨浪一阵阵扑向岸边。这下村子里的人可就惨了。打鱼的不敢下河,做工的不敢出门,人们整天躲在家里战战兢兢。恰逢一只东海的千年神龟云游至此,看到百姓的生活现状,决定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于是神龟与鱼妖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神龟旋起巨大的身子,厚厚的龟背顿时变成了一个遮天蔽日的大盾牌,他和水妖忽而腾出水面,忽而潜入水底,斗了三天三夜,水妖终于不敌神龟的法力,狼狈逃往别处,再也不敢到此兴风作浪,为害百姓。神龟也累得气喘吁吁,腹部被鱼妖的尾翼扫出了好几处伤痕。
鱼妖除去,人们又恢复了安乐祥和的生活。村边靠近沂河的地方有一个很深很深的水潭,人们乞求神龟在这里安家落户,保一方平安。神龟本不愿意,但看到这里依山傍水,是个好地方,村民又善良淳朴,知恩图报,自己又身负重伤,便决定在水潭住下。因水潭极深,像个深渊,所以百姓管它叫“渊子”。话说这神龟不仅法力高强,还有一套神奇的宝物。这套宝物既不是什么刀枪剑戟之类的武器,也不是什么珍珠玛瑙之类的宝贝,而是一套炊具,它由一口大锅、一把勺子、一把铲子组成。只要用这套家什做出来的饭菜一定是美味无比。因此,凡村子里谁家有喜事需要办宴席的,只要拿着大鼓在渊子边敲三下,神龟就会欣然将宝物借给人家,只要事后送它一餐美食,按时将宝物还回即可。就这样,村民与神龟互帮互助、相依相扶,生活得富足安乐。
这一年,村里又有一户人家娶媳妇,向神龟借来宝物。用完后,觉得如果能将这套宝物永远据为己有该有多好。于是携家人带着宝物连夜逃往别处,从此不见踪影。神龟久等,不见还回,得知此人已将宝物卷走,心想自己一片赤诚帮助村民,却换来这样的结果,不由怨由心生,从此再也不愿帮助村民;反而每当有村民经过渊子附近时,他就哀怨地呼喊着“还我宝物!还我宝物”。那神龟本是庞然大物,一吸一呼之间,便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力,岸边的人会不由自主地被吸进深渊里,丢了性命。村子里的人渐渐地都不敢再靠近渊子。村民们虽然觉得神龟变得可怕,但是也确实很冤,所以,也称“渊子”为“冤子”。一年,两年,神龟最终也没有讨要回他的宝贝。伤心透顶的神龟默默地离开了渊子,只留下一个深深的大水潭,在夜里闪着幽怨的光芒。
如今,渊子依旧。每当有大人带着孩子经过这里,总会对孩子讲述这个故事,告诉孩子要知恩图报,不能忘恩负义。千百年来,神龟与渊子的故事像一面警钟,时刻警醒着沂河两岸的人们,记住一个朴素的做人道理。
(王丽撰文)
凤凰岭的传说
从前,有一个叫凤凰庄的小村庄。村里有一个叫凤的姑娘,人长得俊美无比,她心灵手巧,绣得一手枕巾凤凰图。她绣出来的凤凰,栩栩如生,美丽极了。她把自己绣的枕巾凤凰图送给乡亲们,人们对她绣的图画喜爱至极,称她的画为凤凰图,人们便把她叫做凤凰姑娘。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她的真实名字给遗忘了,人人都叫她凤凰姑娘。
有一天,凤凰姑娘坐在沂河边上的一棵柳树下,正专心绣凤凰图枕巾,柳枝轻轻地抚弄着她的秀发。这时,有一个英俊少年骑着马来到沂河岸边的沙滩上,打猎游玩。他和家里的仆人正在追赶一只受伤的兔子,几匹马向这边飞驰而来。这只受伤的野兔正好跑到了姑娘的身边停了下来,姑娘一看是一只受伤的野兔,心里怜悯起这只野兔来,把它抱在了怀里。这时,几匹马奔驰到了姑娘面前,少年看见受伤的野兔正在一个漂亮姑娘的怀里,他看见姑娘手里拿着一块绣好的枕巾凤凰图,眼前一亮,停住了脚步。几个家仆正要上前去抢。少年一挥手,制止住了。他走下马来,来到姑娘面前,两只眼睛紧紧地盯着姑娘俊美的面庞,被她的美丽给惊呆了,有点神不守舍了。又看了看姑娘手里的凤凰图,便问道:“你可是凤凰姑娘?”
“你有什么事吗?”姑娘直接问道,没有回答。
“眼见为实,果然名不虚传,你不仅貌似天仙,还绣得一手的凤凰图。”少年弯身一礼,道:“姑娘如此貌美,心灵手巧,我为之倾倒,想与你结为连理,托人到你家求婚,姑娘可否应允?”姑娘一听,顿时羞得脸似桃花,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但见英俊少年彬彬有礼,颇有好感,羞涩地说:“你我萍水相逢,况且公子以貌取人,恐心不诚,实难应允。”姑娘起身抱着野兔欲走下堤岸。
少年一看姑娘要走,急忙叫道:“姑娘慢走,小生冒昧,冲撞了姑娘,冒犯姑娘,还请姑娘包涵。”少年紧随姑娘走下堤岸来。“我们有一面相识,也算有缘,请姑娘将手上的凤凰枕巾图赠与我,日后相思时,视物如见人。可否?”
“你若有此诚心,回家让你家人托大媒前来提亲。”姑娘说完,把凤凰枕巾图递到少年手里,匆匆向村里跑去。
少年双手捧着凤凰枕巾图,看着姑娘婀娜多姿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真乃‘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少年喜不自胜。
姑娘回到家里,心里像揣着一窝小兔,蹦蹦直跳。她天天盼着有媒人前来提亲。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始终不见有媒人来,脸上的桃红没有了,整个人也消瘦下去了。她天天坐在村边的荷花池畔,等啊,盼啊……
有一天,姑娘仍旧坐在荷花池畔,泪眼婆娑地望着满池的荷花,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这时,她忽然看见从荷花瓣中走下来一位荷花仙子,她看的愣住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荷花仙子踏着水面,径直走到她的面前,对她说道:“多情的姑娘请回吧。”便把一切告诉了这位姑娘。
原来那位少年回到家里,向自己的父母说明了情况,但父母因为门不当,户不对,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任凭少年怎样解释、坚持,都无济于事。终于有一天,少年从家里跑了出来,来到沂河边的柳树下寻找姑娘,被家人抓了回去,被关了起来。为了让他彻底死心,家人花钱让媒人回到家里对他说,凤凰姑娘在沂河边上洗衣服掉进水里,溺水而亡。他不信,媒人拿出一块荷花姑娘绣的凤凰枕巾图,少年捧着荷花枕巾图,上面题着:“相识无缘,来世相见”几个字。少年见字后,信以为真,号啕大哭起来。从此以后,茶饭不思,不久因思虑过度,精气耗尽,可怜少年命丧黄泉。
姑娘听到这里,面显疑虑之色。荷花仙子说:“我让少年现身与你看。”仙子用手一指,这时,从云端处走来一少年,缓缓地走到姑娘的面前,低声叫道:“凤凰姑娘,你让我想得好苦啊!……”姑娘看得真切,刚要开口说:“你不要走……”忽见少年起身向西南轻轻飘去,一会就不见了。姑娘跳起身来急着去追赶,脚下踩空,扑倒在地上,再也没有爬起来……凤凰姑娘死后,就变成了一座东南西北走向的黄土岭。第二天,人们早早起来,看见这里一夜之间就有了这道高高的凤凰岭,都感到非常的惊讶。事后人们才知道这座黄土岭就是凤凰姑娘变的,都为她的死感到遗憾。
后来,这里的人们为了纪念凤凰姑娘和这段令人神往的爱情故事,就把这土岭叫凤凰岭了。
(连德梓撰文)
“菊花屯”的由来
菊花屯地处临沂市罗庄区黄山镇东北部,北面与册山镇接壤。
菊花屯原名丁屯。相传唐朝末年建村,最早称菊花店屯。郯城县李庄渡口是通往青口(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的必经之路,称之为盐路。驴驮、车推、人担,来往行人络绎不绝。有一丁姓人家在此处开店招揽行人,因店主种植了许多菊花,行人便称为菊花店,“菊花店”之名慢慢叫开。后来,官府在此存放皇粮,改称为“菊花店屯”,一直到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仍沿用此名。该村谱碑对此有详细记载。
丁氏最早在此落户,后来丁家人口繁盛,又称为“丁家屯”,简称“丁屯”。解放后,随着村落渐大,分为丁东村、丁西村、丁南村3个行政村。2010年6月,3个村子重新合并成立菊花屯社区。
(张永吉撰文)
老涑河的传说
在谷歌卫星地图上概览临沂市罗庄区的山川地貌时,有一条河特别引人注目。这条河在傅庄街道毛墩村东北角连接涑河,向西南经过河湾、车庄、赵庄、东卜庄、锦城、褚墩后又延伸到梁庄、兰山屯等地。河道弯弯曲曲,用九曲十八弯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它像一条长龙沿着东北——西南走向蜿蜒在罗庄大地上。这条河就是号称有着72道对口弯的老涑河。
据当地老百姓讲,很多年前的老涑河,河床虽然较窄水量也不大,但是河面水平如镜,河水清澈见底,水流徐徐,像大家闺秀一般缓缓而行。两岸碧草离离,禾苗青青;水中荇莼参差,鱼虾相戏,景色相当美丽。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水量逐渐变少,到了20世纪80年代前后,伴随煤炭业的兴起,褚墩镇的很多村庄一夜之间冒出了无数煤窑,包括很多私自开挖的小窑。镇北的桥头村,临近老涑河,河水在暴雨频发的夏季经常灌入煤窑。为了安全起见,于是将其村附近的一段河床填平加高以阻挡水流。在褚墩镇正西的一部分,因为河床较浅,加之自然和人力的长时间改造,也变成了林地和农田。其下的部分成了断流河,但是在多雨的季节还依稀能看出往昔的风光。
今天的老涑河,大多数的河段已经干涸,芳草萋萋,成了动物们的乐园。草丛中,蝗虫、蟋蟀、蚱蜢、蝼蛄、蚂蚁、瓢虫、草蛉等昆虫时隐时现,青蛙、蟾蜍、蜥蜴、蛇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也屡见不鲜,偶尔还有惊起的野兔,犹如离弦之箭转瞬间就不见了踪影,机警的雉鸡忽然从隐藏的地方“扑棱棱”一声飞起后很快又在草丛中销声匿迹。行走在这里,不经意间还会遇到蘑菇和木耳,在枯树朽枝上安家落户,分享着大自然的雨露阳光。
河道中低洼的地方形成了众多的水塘或湿地,生物种类也丰富多样,生长着芦苇、水芹、水葱、菹草、金鱼藻黑藻、鸡头米等水生植物和鱼虾蟹螺等水生动物。
老涑河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它的特有风姿,更在于它的不老传说。
据上了年纪的老辈人讲,很久以前,大含珠山脚下的碑住村有一户姓苏的人家,生有一女,长得非常漂亮,水中的游鱼会被她的美丽吸引而忘了游泳,天上的飞鸟会因贪恋她的美丽而忘了飞翔。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对邻里乡亲中的老弱贫病者非常同情,对豪强乡绅仗势欺人、为非作歹的行径特别痛恨。她又非常孝敬和体贴父母,即使一口水也要让父母先喝,一口饭也要让爹妈先尝。父母病了,亲尝汤药;父母困了,打扇温床。
且说有一年,适逢新王登基广选民间秀女。苏姑娘因为才貌和品行早已名声在外,便被选官看中护送到京师,君王召见后颇觉满意,最终钦赐封号为妃。苏姑娘成了苏妃——大家都称之为苏娘娘。
苏娘娘自入宫后,君主宠爱,一呼百应,生活起居条件比之在家时也自有天壤之别,然而她却非常思念父母,羡慕自己为平民百姓时的天伦之乐,无奈皇家宫宇森森、制度威严,如进樊笼身不由己。这一年春暮,苏娘娘陪同君王在御花园散心时看到落英缤纷,流水匆匆,不觉感到韶华易逝、人生易老,由此想起了家中年迈的父母。
苏娘娘的情形被君王看在眼里。君王细问缘由,深为苏妃的孝心感动,遂下了一道旨意恩准娘娘回家省亲,又考虑到路途遥远鞍马劳顿,特嘱坐船返乡。
自君王恩准娘娘省亲的旨意昭告天下以后,自有官员带着下属们实地调查规划路线,做归省的准备工作。经过严密的勘察,发现需在多处开挖水道,其中有一段就选在碑住村东、梁庄以西的田野里。于是发文告知地方长官在半年之内办妥此事,误了期限严惩不贷。
长话短说,地方官员立即调集碑住、梁庄、兰山、永安等附近村庄的老百姓,在预定河界撒上灰线、夯入木桩作为标志开沟挖河。不料在挖河的过程中出了猫腻。原来,预定挖河的区域既有贫苦农民的田园,也有豪强乡绅的土地,虽然占了谁家的田地朝廷会有补偿,但是豪强劣绅们在收纳了补偿银子后又纷纷串通监河工,私自篡改了既定的路线,让本应从自家地里通过的河道改成了全部从贫苦农民地里通过。土地历来是农民的命根子,减少一丝一毫都如同心头割肉,自然不会轻易答应,于是大家纷纷抗议,无奈人微言轻,豪强们不但对他们的抗议置若罔闻,还反诬他们是泼妇刁民,寻衅滋事。事既至此,老百姓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在开挖的过程中阳奉阴违,慢慢地消磨时间寻找事情的转机。
再说朝廷负责督查的官员,一段时间后亲临视察,见工程的进度之慢大大出乎意料,又看到尽管监河工气势汹汹手拿皮鞭四处督促,但是老百姓们仍然懒懒散散,并且个个面有怒色,知道其中必有蹊跷,于是召集部分乡民私下好言抚慰,细听缘由。乡民们此时如同云破天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挖河的内幕抖搂了出来。
督查的官员不敢怠慢,立即呈文飞报朝廷,苏娘娘知道后非常生气,除责成相关衙门严肃处置相关人员后又特别下旨,对于整条河道中所有开挖的地方,遇到地主老财地,不得避让,直通过去;遇到普通老百姓的土地,避之而过,不得有丝毫的侵占。此旨既下,河道附近的老百姓都欢欣鼓舞,拍手称快,对苏娘娘的感激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既定的河道于是重新规划,所以挖成后的老涑河为了避让普通百姓的耕地就呈现出了弯弯曲曲的形态,虽传为九道弯,实际上九十道也不止。
今天,沿着老涑河梁庄段的河堰一路向西南行走时,细心的话你还会发现右边的河堰总比左边的要高一些。原来,在当年河的左侧大都是豪强乡绅的土地,右边八成以上是贫苦老百姓的庄稼。为了防止水淹老百姓的禾苗,苏娘娘在省亲途经梁庄的时候又特意下了一道旨意,以后掏河时挖出的泥土只准倒在右岸不得倒在左侧,日久天长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据说,苏娘娘在省亲的时候,船上带了很多金银珠宝,其中有少数散落到了老涑河里。大清朝慈禧太后执政时期,一个原籍未知何处的最下等宫女不堪忍受宫廷的苦役和对父母的思念,冒死设法逃离宫禁,扮成叫花子一路乞讨南下来到梁庄地界。当她饥饿难耐,在涑河寻找可吃之物时居然捡到了一颗花生米般大小的珍珠。虽然宫女后来远遁他乡不知所终,但是她追求自由幸福的精神和冒死回家见父母的孝行还是流传了下来。
日月如梭,时光飞逝。千百年来,老涑河历经了大自然的沧海桑田,见证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至今仍在默默地诉说着它的传奇;而美丽的苏娘娘却早已融入了历史的烟云了无踪影,但是关于她的传说却被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了下来。这应该是她扶弱济贫的满腔悲悯和难忘父母的拳拳孝心暗合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主流吧!
(孙全成撰文)
轻和重
早年间,宝泉寺的僧人在南涑河边打了一口井。因为井水含有很多矿物质,种地都不用上肥料,青菜长得又肥又大,非常好吃。僧人们在这里吃斋念佛,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寺庙附近有一棵快要成精的葫芦妖。葫芦妖来到世上后,已经做了99件坏事,只要再做成一件坏事,就可以变成精。他悄悄找到了河里的老乌龟,使坏说:“不能再让僧人在井里打水了,这样下去会把河水弄干的,到时候大家都没法活!”
老乌龟听信了葫芦妖的话,心想,我不如把井给拆掉一半,这样就不能存水了,僧人们也不能继续在这里打水了,河水也就保住了。老乌龟想到做到,立刻施展本领,把井拆掉了一半。水井马上变成了半边井,无法再从里面打水。一边的葫芦妖可高兴了,它马上既要成精了,直夸老乌龟干得好。宝泉寺方丈十分恼怒,却拿葫芦妖无可奈何。
着急间,来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挥动手中的拂尘,指着半边井喊了一声“起”,那口井虽然还是半边井,但井水立刻神奇地涌了出来,又可以从里面打水了。葫芦妖知道遇上了神仙,非常害怕,转身跳到了河里。宝泉寺方丈想镇住葫芦妖,纵身跳上了葫芦妖的身体。孰料葫芦妖的浮力大得很,在水中挪移不定,方丈三番五次地上去,都被甩到了水中。
那位老太太也跃到了葫芦妖的身体上,任凭葫芦妖如何在水中翻滚,她始终保持优雅的姿势,不落水。葫芦妖折腾来折腾去,筋疲力尽,最终变成了一个葫芦形状的小岛,再也无法为害人间。
宝泉寺方丈甚是惊奇。这时,老太太现了原形,原来是观音菩萨云游到此。她对方丈微微一笑说:“我送你两个字。”
“第一个字是‘轻’。心无杂念,才能身心轻松,才能在异形怪状的葫芦上面立住脚。”
“第二个字是‘重’。内心装着老百姓的人,自身才有分量,才能压得住妖气,镇得住邪恶。”
轻和重,是如此的辩证、如此的统一!宝泉寺方丈顿有所悟,遂依此理念治寺,终将宝泉寺打造成了古沂州四大名寺之一。
(刘克升撰文)
“碑住“村名的由来
褚墩镇碑住村位于罗庄区和兰陵县交界处,大含珠山东部的山脚下,是褚墩镇所辖面积最大的一个村。该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1946年冬天,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了著名的鲁南战役。
据当地老百姓讲,离大含珠山的东南部不远,以前有大户人家张家的老林地。在老林地附近,多年以前有一座庙宇玉皇庙。该村的玉皇庙不大,但香火还算旺盛。据说十求九应,屡屡显灵。
含珠山的西北坡有一块石碑,不知出自何年何月,更不知系何人所作所造。离这块碑不远有张家林也有郭家林,这块碑到了谁家的林地谁家就能出很多大官,出多少呢?“一斗二升芝麻官”。
某天夜里,银河高悬,星斗满天,劳累了一天的乡邻们早已进入了梦乡。这时,一个高大的黑影正从含珠山西北角前仰后伏地向前移动,看样子是要朝着东南方向的张家林地走去。
再说玉皇庙里端坐的关圣帝君,此刻心神不宁,于是手持青龙偃月刀跨上追风赤兔马离开庙门,到了含珠山山顶,收缰勒马,圆睁丹凤眼,猛抖卧蚕眉,四下瞭望,隐隐约约地看到离张家林不足三百米的地方有个黑魆魆的东西正在移动。关老爷一夹胯下宝骑,赤兔马追风逐电,转瞬间到了近旁,仔细观看原来是一座很大的石碑在挪步。他未加多想,大喝一声,在半空里朝着石碑劈头盖脸斜劈过去,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手起刀落,“咔嚓”,碑头应声落地,剩下的部分保持着前倾的姿势就地生根停在那里。此时原本晴朗的天空瞬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紧接着大雨如注。熟睡中的村民们被惊醒了,个个抖作一团,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天亮以后,大家相约赶到含珠山脚下,发现山坡上凭空多出来一块石碑,面向东南,体势前倾,似从山顶下来在此戛然而住,它的碑头落在一边,刀痕历历分明,更让人不解和惊异的是,地面上血色殷红,石碑的断茬处仍在不断冒出丝丝血沫。
于是,此地便有了“碑住”的村名。后来演化成美丽的传说,流传至今。
(孙全成撰文)
李方膺傅庄赶集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一词的由来,据说与“江南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有关。因为他是兰山首任知县,所以有人也叫他“李兰山。”
李方膺来临沂当兰山知县时,这一带因为旱灾,土地荒芜,盗贼非常猖獗,特别是罗庄、傅庄一带,小偷小摸很多,老百姓怨声载道。李方膺微服私访时,听到了老百姓的心声,决定首先从治理盗窃着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一天,李方膺来到傅庄集市上。突然,一个年迈的老大爷哭哭啼啼地向人们诉说着什么。李方膺站在一旁细细观察,并让手下的人前去打探情况。原来,这位老大爷从家里挑来了一筐黑豆,想换几个钱给自己的孙子看病,没想到就在他卖完黑豆准备回家的时候,装在兜里的几个铜板不见了,急得他鼻子一把泪两行。好多人见他十分可怜,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老人说什么也不愿意拿别人的钱。李方膺派去的几个人,挤进人群中,来到老人面前,宽慰道:“老人家,大家伙给你的钱你先拿着,给你孙子看病要紧,这几个钱你也别嫌少,多多少少也是大家的一点心意。你呢,先回家给孙子看病要紧,回头你的钱俺们几个会替你找回来的!”老人似信非信地看着眼前的这几个人,连声说:“好人,好人!”双手接下了大家递过来的钱,向众人连连鞠躬。这一切,李方膺都看在眼里。他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心里已有了惩治盗贼的办法。
李方膺回到县衙,亲自制定了严惩盗贼的条规和戒律,并严惩不贷。听老人们讲,当时惩治盗贼的条规很残酷,把很多盗贼都吓坏了,有的躲了起来,有的投奔他乡。在傅庄大集上偷窃卖黑豆老人钱物的盗贼主动投案自首,退还了赃款。更重要的是很多盗贼从此“金盆洗手”,堂堂正正地做起“人”来。经过几年的治理,当地的社会治安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无论把什么值钱的东西在院子外面放上几天,也不会“瞎了”。多少年没有人再丢过东西。
有个老人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人去赶傅庄大集,挑着一担玉米来到集市上。为了讨个好价钱,只卖掉了很少一部分,还剩下很多玉米。看看日头已过了正午,只好挑着担子往回赶。路过一座石桥时,因家中有急事,就把挑子以及没有卖掉的玉米随便放在了桥下,急急忙忙地徒手回家了。等到五天后再逢大集时,他来到大桥下,竟然发现筐子里的玉米一粒没少。后来很多人也纷纷效仿,一旦东西没有卖掉,就放在桥下或者柴草垛内。这事慢慢传开,傅庄一带也就有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说法。
(连德榟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