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游戏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中年。耳闻目睹了一些现在的儿童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与父母老师发生矛盾的事情,颇多感慨,想起儿时玩过的一些游戏。今择其二三以记之,聊以表示对儿时的回忆。
打腊枚
打腊枚,绝对是男孩子的游戏。所谓腊枚,就是一根十三四厘米的蜡条,两头削尖;再找一个三四十厘米的可手的木棍,用来敲击腊枚,器具就齐全了。游戏时,在地面上画一个四方形方框,再在方框里画两条对角线,把方框分为四块区域,分别命名为一、二、摸鱼、换手。游戏前,游戏双方设定满分分值,谁先达到满分,谁就为胜者,胜者可以命令输者做一件费力而无伤大雅的事。
游戏开始,一方先在方框外敲击腊枚,腊枚落在方框里,方可继续进行游戏,如果腊枚落在方框外,游戏权交换。如果落在一区域,再把腊枚打出方框时只能击一次,而落在二区域,再把腊枚打出方框后,还可以再击一次。打腊枚时,先用木棍敲击腊枚的尖头,腊枚腾空后,再准准地、狠狠地用木棍把腊枚击向远处。腊枚落地后,游戏者根据远近情况要一个分值(腊枚或腊枚棍长度的倍数),如果对手没有异议,那么游戏者就得到相应的分数。如果对手认为没有那么多分数,就可以用敲击腊枚的木棍丈量。如果丈量的数值大于或等于游戏者要的数值,那么游戏者可以得到分数,并可以继续游戏;如果丈量的数值小于游戏者要的数值,那么游戏权交换。然而,有的游戏者并不一定根据实际情况索要分值,如果把腊枚击打得比较远,他便喜欢打一个小小的心理战。比如他把腊枚击出了大约三十棍子远,他便会索要四十或五十的分值,因为他料定对手不会出力去丈量,所以常常得到比实际情况要多的分值。即使对手认真而费力地丈量完数值,游戏权交换,他也会比较高兴,因为他会认为让对手出了一回“憨力”。
如果腊枚落在摸鱼区域,游戏者必须在敲击腊枚后,迅速地丢掉木棍,以便腾出双手把腾空的腊枚抓住,类似于抓住跃出水面的鱼儿。游戏者只要抓住腊枚,就可根据事先的设定,得到相应的分数;如果抓不住,则游戏权交换。因为经常玩打腊枚的游戏,摸鱼失手的倒是很少。如果落在换手区域,则游戏的难度增加。游戏者在地面敲击腊枚时要用左手持棍,腊枚腾空后再换右手持棍把腊枚击向远处。因为难度增加了,所以丈量的工具由木棍改为腊枚。因为腊枚短小,所以这时候更便于游戏者打心理战,多要分数了。
换手还不是难度最大的,因为如果腊枚落在方框的对角线或边线上,那么游戏者在地面敲击腊枚时,持棍的手必须放在两腿之间,号称“邋子”。在腊枚腾空后,要迅速地把木棍从两腿之间抽出击打腊枚。心理素质差的,常常手忙脚乱,甚至木棍击在腿上,痛不必说,还得无奈的把游戏权交出。
至于游戏结束,胜者对输者的惩罚却常常忽略,因为此时母亲已经喊着自己的乳名在叫自己吃晚饭了,自己的肚子也在“咕噜噜”地叫了,更重要的是,游戏过程是多么快乐啊,谁还在乎结果呢。
跳房
跳房倒是男孩女孩咸宜的游戏。跳房的工具就是一块瓦片,讲究一点,最好是一块圆圆的碗底。跳房前,先在地上画一个长方形方框,再把这个方框一分为三,把中间的长方形留着不分,称为“河”。两边的两个长方形分成六个正方形,一边三个,就是“房’。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姑且把这六个“房”编号,右边从近到远,依次为1、2、3号房,左边从远到近,依次为4、5、6号房。最后,在1号房外,以其边为直径再画一个半圆,作为入口。
游戏开始,游戏者把瓦片放在半圆里,单脚独立,用在地上的脚触碰瓦片,让瓦片轻轻滑入1号房,然后游戏者跳入1号房,再重复上述动作,使瓦片滑入2号房。如果瓦片没能依次滑入下一个房,或者游戏者双脚同时落地,再或者瓦片压线,那么游戏权交换。当瓦片由3号房滑入4号房时,难度提高,一是瓦片要滑过中间的河进入4号房,二是游戏者要单脚跃过河,稳稳落入4号房。当游戏者最后把瓦片从6号房碰出后,即成功完成一次游戏。再开始游戏,游戏者就需要立在半圆后站直身子把瓦片抛入1号房,从入口跳入,依次使瓦片滑入2、3、4、5、6号房,瓦片从6号房滑出,第二次游戏结束。第三次游戏,就需要把瓦片抛入2号房。当最后一次把瓦片抛入6号房并用脚碰出后,游戏者就成功进行了一个通关,就可以“骗房“了。具体做法是游戏者背对着房,把瓦片从头顶向后抛出,瓦片如果落入1至6号房里,即为“骗房”成功,如果落在河里或者落在房外,游戏权交换。游戏者“骗房”成功,就可以从头开始进行下一个通关的游戏,和第一个通关不同的是,游戏者进入他“骗”的房时,可以双脚着地,不必单脚独立了,称为“歇歇”。
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如果游戏者“骗”过六个房后,还可以干什么。因为一个游戏者要想成功进行六个通关,确实耗时不少,常常是还没有“骗”几个房,天就黑了,或者母亲喊吃饭了,或者瓦片摔碎了,或者因为纠纷游戏散伙了……总之,我认为跳房还是一个有待完善规则的游戏。
对拐
所谓拐,其实是膝盖。对拐也是男孩子的游戏,而且是冬天玩的游戏。冬天穿着棉裤,膝盖相碰才不会太疼。冬天天冷,不便于打腊枚,因为会皴手,双手会被震得裂血口子,而男孩子又不愿意和女孩子一起去跳绳、踢毽子,于是就对拐。因为不需要什么工具,课间十分钟就可以进行。
游戏时,双方单脚独立,另一只脚曲起放在身前,一只手攀住脚脖子,另一只手放在靠近膝盖的大腿下面,辅助发力。游戏时,双方膝盖相碰,可以上下左右发力,目的是把对方碰倒,或者把对方碰得双脚落地。一般情况是身高力大者取胜,但是智力因素也并非全然缺席。如果实力优势的一方过于托大或莽撞,另一方倒可以使用“闪”字诀,使优势一方因为失去重心而倒地,从而以弱胜强。
这玩法是比较文明的玩法,还有一种较野蛮的玩法,就是允许用手拿起脚攻击对方,称为“割”,显然是把脚比作大刀了。这种玩法必须事先说明,否则极易起纠纷,再要打起来,游戏双方都要进老师的办公室了。
因为天天对拐,孩子的一条腿的棉裤腿上就极易出窟窿,裤裆也极易开线。可是孩子们一般只有一条棉裤,母亲们只能趁孩子晚上睡了,草草地把口子缝上,缝的次数多了,干脆在那个地方补上一块补丁了事。缝补的时候,母亲也会骂几句,然而孩子们第二天穿上补好的棉裤,依然去对拐。也许,昨晚母亲的话他们根本就没听到吧?
这些游戏,相隔已经三十多年,至今想来,却仍然历历在目。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忘了吧?
(乔俊文撰文)
翻鞋牌
小时候,黄山一带流行一种游戏——翻鞋牌。其玩法是几个人各自把自己的两只鞋鞋面朝上,两只手拖着鞋跟把鞋猛地一掀,让一个人猜鞋面朝上的多还是鞋底朝上的多,还是同样多。猜对了算胜。另一种玩法是所有人横着站齐,各自将自己的两只鞋向身后抛,然后开始猜。决胜负的方法与上相同。
此游戏的趣味不在翻鞋的过程,而在胜负后的惩罚过程中。如果谁输了就要接受赢家的惩罚。有时会出现一人赢数家或数家赢一家的特殊情况,多数输赢不对等。惩罚时口中念念有词。赢家唱到:“墙头上长蒿子,四十大板九刀子。”意思是要打脚底板四十鞋底,用指尖划九下脚心。
然后又唱:“鞭杆钻眼,牛梭头,驴夹板,咯吱咯吱来对眼。”一边唱一边从身后向前伸1指、2指或数指不等,让对方来对,对上的惩罚完毕,对不上接着唱:“小麦娥,满天飞,接不着,打一百”,然后数只鞋一齐向空中抛去。让输者去接,接着一只便免去惩罚。若接不着,赢着打输者一百下脚心或手掌。完毕后,告一段落,再重新比赛。还有其他唱词和惩罚。如“香椿芽编笊篱,非望着小雀不饶你”,“拉拉秧,爬薄帐,愿打几样打几样”,“青竹竿,十八节,伙计打着我歇歇”等等。聪明伶俐的小伙伴还会临时编一些唱词加上去,也不算违规。
惩罚时都是意思意思,并不真的用力,所以从没有因此吵架或打架的。可见那个时候孩子多么朴实。
那时游戏玩具少,条件受限,而翻鞋牌随时随地皆可。况且那时候穿的都是母亲用麻线纳的鞋底做的平底鞋,容易翻,所以在小伙伴中很流行。只不过大人反对,容易把鞋弄脏,减少鞋的寿命。
(杜金标撰文)
家乡的煎饼
煎饼是故乡鲁南一带人们的主食,是我魂里不变的基因,是我梦里不灭的记忆。
“蹦,蹦老瓜,吃麦煎饼卷大虾!”这是我小时候唱过的一支童谣。那稚嫩的童音里,是孩子期盼的欢乐,也传达着当时大人们对生活的希冀。唱着,听着,人们的味觉、嗅觉都被激活了,最后连视觉也有了:那散着甜甜麦香的顶上(煎饼中央)微黄的煎饼,那鲜美的红红的大虾……
煎饼的做法并不复杂。把鏊子烧热,将掺和得稀稠得当的糊子往鏊子上一摊,“吃拉拉”一响,就是一张煎饼。待煎饼在鏊子上翘了边,用铲子铲一下,双手捏住,猛地一揭,就成了。
在以前,用来磨糊子的原料可以说五花八门:玉米、高粱、地瓜干、豆渣……听奶奶说,在“大跃进”时,甚至还要掺上地瓜秧、花生秧――最困难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煎饼也并非人人都吃得饱。那时,小麦不高产,一个麦季下来,生产队人均几十斤小麦,金贵得很哪!刚分下小麦的时候,家里还能吃上几天麦煎饼。那甜甜的麦香,什么菜也不要,也能让人吃饱呢!再到后来,就只能烙很少的几张麦煎饼了。这几张麦煎饼,或是给老人,或是给孩子,或是给一家之主的男劳力,各家情况不同,可有一点却一样:麦煎饼和烙煎饼的人无缘。而且,烙煎饼的主妇不但不吃麦煎饼,即便吃其他的煎饼,也总是吃最难吃的头鏊和末鏊――可敬的母亲们哪!
烙煎饼是妇女的活计,也就成了姑娘们在娘家的一门必修课。烙得一手好煎饼自然也成了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烙煎饼的工具有木头做的持板、竹子做的批子。一个好手,一边照顾鏊子底下的火,一边挥臂摊糊子,烙出的煎饼薄如白纸,受热均匀,顶上微黄,香气四溢。也有两人合作的,一人用风箱鼓火,另一人就更能大显身手了。有本领高的,记得对门一个二姑,不用工具,把糊子团在手上,在鏊子上快速滚动,比用工具摊的煎饼更薄更均匀,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了。
摊煎饼用的糊子,那时是用石磨磨的。石磨磨出的糊子又细又均匀,可是有一条不好:推磨既累人更磨人,转了一圈又一圈,老是推不完。而且推磨总是在黎明时推,这样才不致耽误白天的活计。小孩子被喊起来时,都是睡眼朦胧,常常走着走着,又开始打盹,磨棍就会戳到糊子里。等到屁股上挨了父亲一磨棍,这才醒盹。醒了就两眼瞅着磨盘上的粮食盆。盆里的粮食总不见少,添磨的母亲总是不急不躁,半天才添一勺子。这时,孩子就会埋怨母亲添得慢,生了气,不再看粮食盆了。可不知什么时候,磨停了,孩子仍扶着磨棍往前走,被磨棍着实硌了一下。再看时,盆里已经没有几颗粮食,母亲正端起盆朝磨眼里刷呢。把磨棍一扔,回去再睡一小觉,醒来就可以吃上又香又脆的新煎饼了。
烙煎饼烟熏火燎,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实在是个苦差。可是馏煎饼却是妇女们的乐事。生产队里天天有活,所以起一次大早,烙的煎饼要够一家人吃两三天。新煎饼好吃,剩煎饼就皮条难咬了,要是天热,长点小毛,就非馏不可。馏煎饼要到烙新煎饼的人家,借人家烙煎饼的余热。具体做法就是把煎饼对折再对折,放在人家新摊好的煎饼上,一次可以放四个剩煎饼。新煎饼烙好了,剩煎饼也就馏好了。有时一家烙煎饼,常常有四五家来馏煎饼。这时是妇女们的一个幸福时光:烙煎饼的,既助人,又减少了寂寞;馏煎饼的,是一次串门,是一次家长里短的新闻发布会,是妯娌姊妹间的一次精神派对,是枯燥单调生活里的一点调料。所以,馏煎饼时,是一个一个的来,走时却是一块儿离开,要不是家里人等着吃饭,谁不想再多拉一会儿呢?
现在,吃点大虾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了,可煎饼仍是家乡人的主食。麦煎饼已经太平常,反而是过去大家不大愿意吃的杂粮煎饼,日渐受人喜爱了。有的人离了煎饼,怎么也吃不饱。客居他乡的游子,在外久了,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到母亲的厨房里,拿个煎饼,卷上大葱,再蘸点麦酱,美美地吃上一顿。于是,有些心眼活泛的家乡人,做起了卖煎饼的生意,利润也很可观;对我们这些远离母亲的人,也可以吃到煎饼了。只可惜,那做煎饼的糊子不再是石磨磨的,烙煎饼也由机器代替了人,总感觉那煎饼里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
更让我感到悲伤的是,即使回到家里,也很难吃到母亲亲手做的煎饼了。我和弟弟上学的时候,每次回家,母亲都要烙上两摞小山似的煎饼,回学校的时候,我和弟弟一人背着一座“小山”和小山一样的期望,那份重量,使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烙得多了,母亲练得一手好活,为四邻所称道。可是,几年前母亲得了脑血栓,万幸痊愈,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手脚不复有昔日的灵便。前些日子,我们兄弟俩带着孩子回家,母亲亲自下厨,为我们烙了一些面煎饼。那些煎饼,不再是我们认识的煎饼,又厚又不均匀,两个孩子吃得龇牙咧嘴,母亲一脸羞赧。我们兄弟俩低着头,大口大口地吃着。我们心里是又悲伤又庆幸:还有母亲为我们烙煎饼啊……
(乔俊文撰文)
四月初八去赶会
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是浴佛节。在我们这里,过去有庙的时候,到了这一天,和尚们要浴佛、诵经;而善男信女们扶老携幼,万人空巷,到庙里烧香礼佛,放生许愿,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此时,正是麦收前有空的时候,人们趁机会会亲朋,唠唠家常,顺手就把麦收的工具、秋庄稼的种子买了;青年男女,正好相亲,成了就要递手帕,送见面礼。商贩们瞅准了机会,蜂拥而至,遂成一个很大的庙会。
后来没有庙了,到了这一天人们还去赶会,称之为物资交流大会。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那可真是一个大会,我就曾亲见南京、徐州供销社的摊位,所以我们这儿的四月八会可谓名扬大江南北了。大会会期三天,初七、初八、初九,初八是正会,最为热闹。离逢会还有四五天,工商所就开始忙着规划会场,这儿是服装,那儿是百货;这儿是木料,那儿是牲口;这儿是饮食,那儿是剧团……忙得不亦乐乎。四里八乡的村民,也开始按捺不住赶会的热情:低调点的,默默地准备点钱,计划着买点什么或做点什么小生意;张扬的,早就开始呼朋引伴,商议着在什么地方碰头,一块逛街,一块吃饭;小孩儿们就更兴奋了,一面在和家长八字没一撇地讨论着要什么东西,一面早已迫不及待地告诉小伙伴自己将要如何如何了……整个乡村都要沸腾了。四月八会简直就是我们这儿的狂欢节!
到了四月初八这一天,公社的教育组真是善解人意,中小学全部放假一天,赶会!四月初八的清晨,青绿色的麦浪中无数条田间小道上,络绎不绝,全是赶往会场的大人小孩。麦苗的清香弥漫在空气里,人们的欢乐笑语荡漾在田间村口。此时的会场还比较安静,像一个巨大的海绵,默默地吸纳着无数阡陌汇集而来的人流,膨胀着,膨胀着。随着太阳的升高,那膨胀的海绵似乎一下子崩裂开,整个会场忽然间就开始喧闹起来了。人们开始一遍又一遍地从这个市场走到那个市场,似乎市场上的商品都不入他们的法眼,很少有几个人会贸然打开他们并不很鼓的钱包。他们在贪婪地消费着一种免费的商品,那就是热闹。有一个人已经从会场来来回回钻了好几趟,热得满头大汗,似乎也忘记了自己究竟要买什么。略微歇一歇,那人还要朝人海里钻。别人劝他歇一歇,你猜他怎么说:“一会儿人少了,还有什么意思?”因为人多拥挤,很多人挤丢了烟袋,钻丢了头巾,甚至大人和孩子失散。不要紧,那时民风古朴,散会的时候,人们大多能找到自己的东西,小孩也会找着大人。而有了这番经历的人们,散会之后自然就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谈资。
至于孩子们呢,不管赶会前有多少计划和憧憬,到了会上也无非如此:刚到时,大人们被缠磨急了,会让他们喝一杯用糖精、色素勾兑的所谓“汽水”,吃一碗削得细细长长、浇了麻油的凉粉;到了中午快吃饭的时候,大人们开始购物了,会捎带着给他们买一双塑料凉鞋,一件小背心,然后领他们去吃上一盘油煎包子;要是大人稍微多带了一点钱,孩子就会幸运地得到一个红色的小鼓斗筦子,一对小泥壶,再小一点的孩子也许还会得到一花儿棒槌——这将是他们整个夏天的玩具。这样孩子已经很满足了,这个四月八会结束了,他们又在憧憬下一个四月八会。等到有一天他们不这样想的时候,就已经是小大人了。
而我们家呢,四月初八早晨,母亲会早早起来蒸两锅包子,一锅当早饭,一锅带到会上去——母亲好像有过一次在会上没有买到饭的经历,不管真假,我们才不会和她较真呢。到了会上,母亲带着妹妹赶会买东西,我们兄弟俩跟了父亲径直上后山去。干什么?去听说书的啊!父亲只有高小文化,可是他喜欢读书,记忆力又好,夏天在麦场河堰乘凉的时候,常常在大家的要求下,贩卖他从书上、说书场上看来、听来的故事,我们也就自然喜欢上了听书。所以,父亲不带我们到街上逛,我们不仅不反对,还隐隐约约地觉得比别的孩子高出那么一点。到了说书场,说书的也正刚刚安摊:有说评书的,有唱大鼓的,有弹扬琴的……父亲领我们转一转,比一比,就会坐下来听一天。中午饿了,有带的水和包子,再买半斤炒花生,就凑合了。我们可以边听边吃,可说书的怎么办呢?好像没见过他们停下来吃饭,他们可真不容易。
令说书艺人感到不容易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收钱。书说上那么一段时间,到了情节紧要处,说书的便会戛然而止,喝一口水,央求一位听书的帮忙收钱。一到这时,有个别蹭书的就会暂时离开一会;也有个别的虽不离开,却会借口没有零钱,推三阻四。所以帮忙的这位虽然可以免费听书,却要热心,有口才,压得住场子才行。父亲经常听书,又热心,常常就担任这个角色。但是每次下午散场时,父亲却总是要单独给说书的一点钱,尽管艺人一再推辞,父亲却总比他们更坚决。我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父亲很严肃地说:“书不可白听!”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这是说书场上的规矩呢,还是父亲自己的规定?
说书的艺人大概有那么十几个,我们比较喜欢听的是《三侠剑》、《雍正剑侠图》、《十把穿金扇》之类的评书。用父亲的话说,评书都是干货,水分少;而我们兄弟呢,喜欢剑侠们那个世界的神奇异幻、快意恩仇。我到现在还能清晰的记得《雍正剑侠图》里人物的外号,例如“震八方紫面昆仑侠童林童海川、头顶八卦脚踏太极乾坤妙手王师古……”,这些称呼真叫我着迷。更让我着迷的是剑侠们的诸如“踏萍渡水”之类的神奇武功和“大破剑山蓬莱岛”之类的不凡经历,到了紧要处,说书的唾沫星子四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我们也和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大气也不敢喘一下。忽然竹板一响,说书的要钱了,我才觉得自己宛如坐了一趟过山车,已经紧张出一身汗来!
到了下午,说书的散了场,父亲就带着我们兄弟俩到饮食区的大棚底下,大方地切上一二斤驴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嘛!父亲抿上几两小酒,我们兄弟就着驴肉吃包子,可真是大快朵颐。一场精神盛宴,再加上一顿物质大餐。嘿,这一天简直太圆满了!
四月初八去赶会,是我少年时期的一个美好回忆。
(乔俊文撰文)
桂花与钱氏因缘
中华民族的桂花文化历史悠久。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的原配夫人戴氏酷爱桂花,引起吴越钱氏家族文化与桂花文化相融合,留下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浙西大旱,县令命道士筑坛祈龙求雨。道士掐指一算曰:“茅山前池有龙,然不可起,起必有大异。”第二年又大旱,再令祈龙求雨,道士指向临安茅山下的农舍说:“池龙将出生于此屋。”果然,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二月二十六日,这家农户钱宽的屋舍红光满室,舍外墙面上一条巨蜥爬过时,舍内婴儿呱呱落地,取名钱镠。后来钱镠从军,驰骋疆场,功勋卓著,被唐帝封为吴越国王。他领导吴越(今苏南、浙江全省,至福州东南沿海一带)黎民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开拓海运贸易,将吴越这块东南沿海建成“富甲东南”。黎民百姓安居乐业,过着“百年不见兵革”、“斗米十文”的太平小康日子。大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钱镠22岁,迎娶本地美丽善良的姑娘戴芙蓉为妻。今天浙江省临安市太庙山(以前称茅山)有一座八角亭,称“芙蓉亭”,就是为纪念钱镠原配夫人戴氏而建。戴夫人农家出身,身体健壮,善良贤惠。钱鏐后来担任润州(今镇江)及杭州刺史。乾宁三年,因平叛董昌僭帝有功,唐昭宗皇帝再封钱镠为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常年在外为国操劳,家务全靠戴夫人主持料理。戴夫人常住家乡临安,在屋前屋后,遍种桂树。每年中秋佳节,桂花盛开,桂香扑鼻。
钱镠公元932年薨后,由皇帝封谥号“武肃”,人称“武肃王”。宋兴,赵匡胤决定统一中国。钱王之孙钱弘俶审时度势,遵循“善事中国”的祖训,毅然“纳土归宋”,为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作出意义深远的历史贡献。临安市内太庙山,建有宏伟的钱王陵园,1997年6月16日由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亲笔题写“钱武肃王陵”,以纪念钱鏐保境安民,发展生产。
钱镠原配戴夫人于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九月十一日故世,被追封为“顺德夫人”,又追赠“吴越国元妃”,安葬于故乡安国县(今临安市),谥曰“恭穆”,所以又称“恭穆夫人”。如今,戴夫人亲手种植的那株千年桂树,粗壮高大,至今仍在武肃王故里飘香。
为了纪念顺德恭穆夫人,除了在临安市太庙山建芙蓉亭外,吴越王264万裔孙在全国各地建造钱氏宗祠时,多注重栽植桂树,表示对戴夫人的怀念。戴夫人一生酷爱桂花,桂花成了千年吴越钱氏的“家族之花”。
上海钱镠文化研究会是全国吴越钱氏中最早成立的钱氏家族组织之一。它的创建人是钱镇国先生。每年中秋桂花盛开的季节,他必然携母亲及妻女去上海漕河泾桂林公园观赏桂花。桂林公园占地数十亩,里面有洋楼一幢,四周环绕小河,房屋居中,十分安全,是上海名人黄金荣的别墅。当年,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曾拜黄金荣为师。黄金荣逝世后由园林处改建为“桂林公园”。桂林公园种植桂花数百株,粗壮高大,花香四溢,是上海居民休闲赏桂的好去处。
1978年钱镇国先生的母亲不幸病逝。因为母亲生前喜爱桂花,于是决定在杭州满觉陇“桂雨满陇”景区(西湖新十大美景之一)觅地给双亲建造归息之地,让母亲永远与桂花相伴。80多岁的钱镇国不顾年事已高,经常亲自为桂花施肥浇水,这种孝心令人动容。
被誉为“桂花之乡”的临沂西磊石(今属高新区),是著名的桂花种植基地,也与吴越钱氏结下不解之缘。山东钱氏宗族之祖钱继道,是唐末五代吴越国王第24代裔孙,400年前从江南广德州迁居西磊石村。钱继道是南桂北移的养桂“鼻祖”,他带来桂花幼苗,栽种改良成功。西磊石村钱姓以及兰山区、罗庄区、苍山县、费县、平邑县和山东烟台、辽宁大连等地钱氏2万余人都是钱继道的后裔。目前,西磊石村居民有500余户,1600余人,百分之八十村民姓钱,百分之八十农户种植桂花。建有大小不等数十个桂花种植园,桂花种植基地达6000亩,堪称山东“桂花之乡”。上海钱镇国先生曾亲自前来考察,赞叹不已。
在西磊石村东南一片树林深处,可以看到明朝古墓,高大的墓碑矗立在灌木丛中。墓碑上能够清晰地看到钱继道和夫人的名字。为了纪念钱继道,临沂钱氏还修建了占地近20亩的钱王祠,祠内供奉的远祖篯铿、始祖吴越钱王和南桂北移的养桂鼻祖钱公继道。钱王祠的建设将为弘扬历史文化、开发桂花文化和临沂的旅游事业作出贡献。
(钱重和撰文)
罗庄俗语
俗语是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口头语言,亦称俗话、老话,或常言、谚语。它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中很有特点的一种体裁,是人民群众世世代代集体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俗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形式短小,有的甚至是一句话,却形象生动,有的还有深刻的哲理和教训意味。它具有强烈的口头性、传承性。比兴手法和“的”字结构的运用,使俗语朴素简洁,在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一些作家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一些最能揭示人物特征的俗语,从而使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可见俗语对作家的艺术创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罗庄俗语,它是罗庄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俗语可以透视罗庄社会生活,看到罗庄的风土人情和审美观念。尽管这些俗语土得掉渣,但依然不失其幽默,妙趣横生,令人喜闻乐见。如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大力推进,普通话在大力普及,但罗庄俗语不会消失。可以说罗庄俗语是临沂人守护精神家园的工具之一。
解放前罗庄区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区域,也是一个工业较发达的区域。采煤业、陶瓷业、铸造业历久不衰。在这样一个多产业的区域,从业人员根据行业特点,创作出了许多俗语。可以说,罗庄俗语地方特色鲜明。现在的罗庄区是一个新兴的县级区,所属各街道乡镇以前属于周边各县区,加之罗庄区与苏北较近,这就使得罗庄俗语与周边县区和苏北地区俗语相互关联和影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局面。
一、气象、时令类
春雾黄风夏雾雨,秋雾连阴不晴天。(根据雾所处的季节判断天气。)
春刮东南夏刮北,秋刮西南不到黑。(根据风所处的季节推测雨的趋势。)
东虹雾漏西虹雨。(虹,临沂方言,读jiàng,呈七彩色,多出现在夏季。雾漏,临沂方言,意思是毛毛细雨。虹如果出现在天东边下小雨,出现在西边下中雨或大雨。)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物候学现象,在夏季出现。)
秋不秋,六月二十头。(在非闰月的年份,立秋节气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前后。)
大二小三,月出一杆。(如果上月是大进,三十天,或者上月是小进,月亮就会大二小三,出现在西边,离地面一杆高,不久就落下去了。一杆,不准定数。)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九,多在农历十一月,最冷;三伏,多在农历七月,最热。)
月亮平三平,打得粮食没处盛;月亮像张犁,粮食贵得没处籴。(根据月牙儿的方向判断年景收成。月牙儿张口向上或向下,年景就好;月牙儿在空中直立,年景就不好。没处盛,极言粮食之多;没处籴,大区域歉收,极言粮食之少。)
麦打月黑头。(麦收的季节,若是上半夜没有月亮出现,就要丰收。多指芒种,在农历四月的二十五至五月初八前后。)
二十二十三,月亮正南。(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天亮时月亮落在正南边。)
三月十五燕门开,大雁走了小燕来。(清明前后,天气转暖,候鸟迁徙。)
癞蛤蟆,打哇哇,四十五天吃骨馇。(谷雨前后,癞蛤蟆在湿地或水边开始叫唤,再过四十五天便是芒种,开镰割麦,人们便可以吃到当年的面食。骨馇,临沂方言,即把面放在水中搅成团或条状煮熟。)
年前麦盖三床被,来年枕着馍馍睡。(瑞雪兆丰年。三床被,即三场大雪。雨水充足,小麦丰收,百姓可以吃上大馍馍了。)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是种麦的最佳季节,这个说法在过去是这样。随全球气候变暖,种麦的最佳时节推迟到寒露。)
冬至当日回。(冬至到来这天,白天的时间就渐渐长了,直至夏至。)
立了冬,一天长一葱。(长,音cháng。立冬后,阳光照进正堂房,一天比一天向后[指向北]推进,直到冬至。)
立秋十八天,河里无澡洗。(处暑以后,气温下降,不宜再到河中洗澡了。)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多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季节。天气转暖,雨水增多,龙王爷抬头,准备履行职责,降雨大地。)
春雨贵如油。(春季干旱不雨,偶尔一场雨至,令人惊喜。贵如油,极言人们对雨水的珍视。)
二、农事类
玩龙玩虎不如玩二亩老土。(龙和虎指土地外的行业。原指农民对土地的厚爱,喻指改行要注意风险。)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肥料是种庄稼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捞鱼摸虾,耽误庄稼。(指不专心侍弄庄稼造成减产。捞鱼摸虾,指不务正业。)
买卖要狠,庄户要紧。(比兴手法。打庄户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跟上。)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种地从开端到庄稼收割,全过程都不能懈怠,否则就会减产或绝产。)
拔了萝卜种上蓝,不让眼子闲一闲。(蓝,一种染料,适于冬季种植。眼子,指萝卜窝。意思是不让地闲着,)
没有大粪臭,哪有大米香。(指种地艰苦。)
不认得乌麦,还钻秫秫棵。(乌麦,一种菌物。秫秫,临沂方言,指高粱。乌麦是在高粱抽穗时,有的高粱棵棵不抽穗,而长出的一种长5—10厘米厘米左右,粗2—3厘米左右白色的物体。乌麦幼时可食用,后成黑色粉末,会传染高粱穗上,影响下一代高粱,需在幼期及时摘除,而幼期不易识别。后喻指打庄户不懂装懂,也指干别的行业不懂装懂。)
庄稼不收年年种。(即使当年的庄稼减产或绝产,也不能因噎废食,明年还得种。喻指干工作不气馁、不灰心。)
高地买洼的,洼地买高的。(买地的诀窍。大面积的高土地中,买时拣相对洼的,干旱时稍有雨水时,高处水下流,庄稼不易旱。大面积的洼土地中,买时拣相对高的,涝时水会下得快,庄稼不致淹坏。
五月豆,半边露。(五月间气温高,豆子发芽快,种时稍稍掩埋,露一点也无妨。)
人怕老了穷,麦怕胎里早。(比兴手法。种麦时一定要注意墒情,墒情不好,苗出不齐,出了也易旱死。)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五月间忙收割,晾晒麦子,旱点好;六月间阴雨连绵,适应种植下季作物,阴雨连绵,也利于农作物生长。)
麦子旱个死,打个石榴籽。(麦子成熟的前十天,干旱天气利于小麦颗粒饱满,像石榴籽那么大。)
三、教育子女类
吃了不疼撒了疼。(家长教育孩子的话。也以此勉励自己。吃饭时,不要把食物撒了丢掉。)
不读圣人书,不懂周礼仪。(孔子非常推崇周礼,喻指孩子不读书,不懂得文明,要孩子接受学校教育。)
大人说话小孩子听。(大人间谈话,不许孩子插话,只能听。)
娘家的福,不是福。(父母教育女孩的话,要女孩也要勤劳,学做家务。)
吃不言,睡不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吃饭吃个饱,干活干个了。(一日三餐,不零吃饭,干活有始有终。)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无论站或坐,都要端庄,显气质;不要斜楞眼子吊斜腚,十八道弯。)
男儿穷养。(男孩是后来家庭的栋梁木,要严格要求,培养吃苦耐劳的习惯。)
师徒如父子。(怎样尊敬父亲,就怎样尊敬老师。怎样爱护孩子,就怎样爱护徒弟。)
老的无过天无过。(老的,指父母。父母的尊严像天一样神圣。)
一等人,用眼教;二等人,用话教;三等人,用棍教。(对不同性格孩子的教育用不同人的方法。)
一岁看小,三岁看老。(从幼时可看出孩子的性格和发展趋势。)
家有千金斗,不如学艺在身手。(强调艺不压身,有艺在身,胜似千斗金。金子总有花尽时,而艺能终身受用。)
从小偷个粉笔头,长大偷个老黄牛。(粉笔头、老黄牛,虚指。家长、老师训斥孩子的话。教育孩子从小要正派,否则长大后会干更多的坏事。)
光知吃糖圆,不知从哪进的糖。(教育孩子要知食物来之艰辛。喻指知恩图报。)
(不要)下来床沿摸碗沿。(教育孩子要勤劳,学做家务。)
四、亲子关系类
鸭子的儿,会凫水。(遗传。多指老一辈的性格、作风,耳濡目染了孩子。)
老猫墙上睡,一辈传一辈。(讽刺父母的坏习惯被孩子学会。)
好儿不用多,一个顶十个。(儿子多了不一定孝顺,有的老子一个儿子都很孝顺。)
十个指头咬咬,个个都疼。(十个指头,喻指孩子。父母对每个孩子都知疼灼热。)
闺女是娘的小棉袄。(女孩心细,待娘老了,女孩出嫁了,对老娘照顾备至,使为娘感到热乎乎的。)
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辈人对下辈人的影响之深,所以教育孩子,家长首先要正己。)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什么样的父母生什么样的孩子,什么样的家长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狗养的狗疼,猫养的猫疼。(无论孩子怎样,没有不疼孩子的父母。狗猫亦如此。)
瓜不离秧,孩不离娘。(比兴手法。孩子无论在哪,首先想到的是娘。)
手心手背都是娘身上的肉。(喻指母亲对每一个孩子都牵肠挂肚。)
庄稼都是人家的好,小孩都是自己的好。(比兴手法。指父母偏爱自己的孩子。)
(家是)儿的江山,闺女的饭店。(家产被儿子继承,女儿不能继承,只能回娘家吃顿饭。)
打一顿,骂一场,有儿就比没儿强(旧时观念)。
五、亲情关系类
说个好儿媳,不如摊个好亲家。(通情达理的亲家,可以批评教育女儿,以便和公婆、家人和睦。)
麦子是好粮食,丈人家是好亲戚。(比兴手法。临沂方言说丈人是顶门亲戚,是最近的亲戚。)
亲兄弟,明算账。(胞兄弟生意场上也要账目公开。)
兄弟心连心,黄土变成金。(兄弟团结可以增加财富。)
砸倒的媳妇,揉倒的面。(旧时管理儿媳妇的说法,是封建礼教。)
好吃的是饺子,好人儿是嫂子。(比兴手法。小姑和嫂子之间易生矛盾,姑嫂之间要讲究团结和睦艺术。)
姑家亲,辈辈亲,死了姑娘连着筋;姨家亲,当辈亲,死了姨娘断了亲。(旧时偏见。认为姑家是内亲,姨家是外亲。)
打个胳膊肘子往外拐。(责备人的话。往往指讲公道的人受家人的指责。)
远的近不了,近的远不了。(亲疏要有层次。此话有偏见。)
一场春雨遍地新,来了亲人八路军。(比兴手法。八路军到沂蒙后像下了一场春雨,穷苦人欢欣鼓舞。)
有三门子好亲戚,不算穷人。(帮衬的多了,自认能度难关。)
灰多是锅,酱多是盐。(灰与锅、酱与盐,各自有必然关系。指能向着自己的就向着自己。)
荤锅熬不出素豆腐。(喻指大环境下不会有什么改变。)
求哥哥,拜姐姐。(有难找亲人。喻指动用一切人事关系。)
一窝屁股不嫌骚。(喻指有亲情关系可相互谅解。)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这既是要求,也是行动,家人要团结。)
人在人情在。(亲情来往不间断。这个说法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旧时妇女不能走向社会,全部依靠丈夫。)
一哭二闹三上吊。(讽刺不懂事理的媳妇。)
吃着碗里的,看着碟里的。(丈夫花花肠子,爱情不专一。喻指工作态度不专一。)
六、夫妻关系类
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夫妻之间的情义深厚。)
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儿女常不在身边,即使再嫁,也有人相伴。)
年轻夫妻老来伴。(年轻时充满激情,老年时是伴侣。)
两口子打仗不记仇,晚上睡觉在一头。(夫妻之间没有深仇大恨,吵闹后矛盾很快化解。)
家有三样宝,丑妻,薄地,破棉袄。(旧时自嘲的话。丑妻不招摇,无是非;薄地产粮,可糊口;棉袄虽破,可御寒。)
管谁有不如自己有,老婆有,还得张张口,伸伸手。(男子汉的私房钱。)
七、婚姻类
闺女大了不可留,留来留去留出愁。(旧时观念。女孩到了婚龄就要嫁出去,父母安心。)
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进入青春期,女孩出脱,加上自爱,漂亮了,惹人注目。)
挑花的,挑狸的,最后挑个没皮的。(指女孩眼眶子高,挑来挑去没有意中人,后来找了个还不如原来的。)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旧时观念。跟什么男人,就随什么男人。)
吃菜要吃白菜心,嫁人要嫁新四军。(比兴手法。1946年,新四军到临沂,很多女青年嫁给新四军。指对军人的崇尚。)
一军二干三工人,贵贱不信老农民。(七十年代的女青年婚嫁观念。五十年代有“能跟军官扎胡的,不跟青年农民抗锄的”之说。)
单扇门对单扇门,卜勒门对卜勒门。(注:卜勒门,取其音bule门;指旧时正屋门外添加的两扇或单扇半截门,一般不锁。此句意指婚姻要门当户对。)
车耳对眼镜。(车耳、眼镜形状差不多。指条件大致一样,能成夫妻。也指脾气相投。)
寡妇门前是非多。(指光棍到寡妇那儿求婚,或纨绔子弟到寡妇那儿的不道德行为。)
八、其他人际关系类
知人知面不知心。(人面不看便知,心很难测。说明了解一个人不容易。)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层层递进,说明远亲、近邻、对门的重要性。)
千金置产,万金置邻。(产用千金购,邻用万金置。和邻居关系要用心经营。)
抬头不见低头见。(经常见面,相当熟悉。意指熟人轻易不要得罪。)
是亲三分向,无亲向庄邻。(人的本能。)
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旧时观念。过去师傅轻易不收徒弟,徒弟掌握了师傅的技术,师傅生意就惨淡了。)
好人有好报。(此言有祈福之意。)
老鼠给猫捋胡子,破上命巴结。(喻指违心地给自己敌人或对自己不利但必须利用的人做事。)
胳膊拧不过大腿。(比喻句。下级拗不过上级。)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人心难测。)
好鞋不踏臭屎。(比喻句。指好人不与小人计较。)
恶人先告状。(不讲道德、作风不正派的人总是先于好人前去公开场合或到官府去诬蔑陷害好人。喻指不讲道理。)
孬种理多。(越是坏人越伶牙俐齿,善于狡辩。)
人在人眼下,不得不低头。(喻指暂不得势,不得不委曲求全。)
墙倒众人推,败坏一齐来。(喻指运气不济,倒霉的事接二连三地涌来。)
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座山。(讲究处世之道,多结朋友,少得罪人。)
有不见面的朋友,没有不见面的仇家。(多出于闯荡江湖人之口,回避矛盾时常用的一句话。)
筷子叨蒜薹,光棍对光棍。(筷子,两条棍。蒜薹,也是圆棍,可做菜食用。叨,临沂方言,夹的意思。喻指刁钻的人或者尖头怪聚在一起。有讽刺意味。)
春风找不到裂纹处。(喻指一心寻衅滋事。)
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旧指赶集的理发匠一头挑火炉,一头挑大马扎和理发工具。泛指人与人之间,特别是青年男女之间,一个热心,一个淡漠。)
鸽子不吃喘气的,燕子不吃落地的。(喻指遵守道德规范,不糟蹋别人。)
关起门来朝天过。(指性格孤僻,不与他人交往的人。)
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指得到了别人的好处而愧疚,只能为别人做事。)
端人家的碗,服人家的管。(端碗,指干工作。喻指听从指挥。)
大丫出门子,火了二丫。(丫,指女孩。出门子,临沂方言,指出嫁。两层含义,①二丫热心;②干了不该干的活。)
毛猴子吃蓑衣——没人味。(喻指不近人情,不讲感情的行为。)
吃红肉拉白屎——转眼无恩。(喻指接受了别人的好处,马上就忘了给予好处的人。)
两个乌龟拴一伙——鳖咬鳖。(鳖,临沂方言,指乌龟。喻指两个坏人东窗事发,相互揭发对方的罪恶。有戏谑之意。)
九、英雄主义类
既然卖,头朝外。(商业术语。即好看的部分陈列给顾客看。喻指干工作要踏踏实实,不畏艰险,效忠主人。)
二姐的鞋底,钢梆的。(指二姐针线活好,纳的鞋底结实。喻指人的性格刚强。)
赤脚的不怕穿鞋的。(指穷的不怕富的,平民不畏当官的。)
老嬷嬷跳井,尖脚(坚决)到底。(旧时妇女裹脚,前尖。“尖脚”与“坚决”谐音。指决心大,坚持到底。)
你肿了下眼皮,我肿了上眼皮。(肿眼皮,指看不起人。肿下眼皮,指看不起下边的人,通常是下级或穷人。肿上眼皮,指看不起上边的人,通常是上级或富人。全句指有志气。)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流水的兵,指当兵的复原或转业。喻指要分配或调动。)
舍命陪君子。(指愿为品德高尚的人做事、效命。)
青年赛罗成,老年赛黄忠,妇女赛过穆桂英。(三位古人,建立功绩,名垂青史。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向三位古人学习的励志话语。)
马三下窑,死也撑下这班。(矿工的悲惨生活写照。喻指不惜一切,坚决完成任务。)
俺吃地瓜长大的,不是吓大的。(吃地瓜的,指穷苦人。喻指面对有权势的人不畏恫吓。)
撸撸袖子,攥攥锤,这个世界谁怕谁。(锤,皮锤。临沂方言,指拳头。喻指谁都不怕。)
杀人不过头点地。(头点地,头被砍下。指面对死亡,毫不足惜。)
管天管地,管不着拉屎放屁。(拉屎放屁,指小事情。讽刺上司对下级什么事都滥管。)
想点子,钻眼子。(眼子,临沂方言,与点子同义。指想尽一切办法。)
兔子急了还咬人。(指逼到极限程度,使其不能不用非常手段反抗。)
兔子不吃窝边草。(指干坏事不在当地或不危及亲朋好友和庄邻。)
八十老嬷嬷没让狼追着。(追,临沂方言,读duàn。喻指到了最紧急的时候,才会尽最大的努力。)
罗成的枪往后看。(罗成擅使回马枪毙敌。指人的发展有后劲、有潜能。)
说出的话,泼出的水。(一言九鼎,覆水难收。指说出的话绝不更改。)
岗头的罐子盆,一敲叮当的。(岗头的泥陶远近闻名,主要生产罐盆。敲起来叮当的声音,便是产品质量优良。指一个人在别人眼里,拿得起放得下,工作踏实,好样的。)
肝呼肠子心为主。(肝呼肠子,临沂方言,泛指腹腔内脏。指做事有主意,不被其他人左右。)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指一个单位或团体要形成一个核心,最终核心领导人拍板。)
瓦罐不离井边破,大将难免阵前亡。(指既然从事某种事业,就要有为此事业而献身的思想准备。)
大(卜)着小脚,缠就是。(旧时妇女裹脚,用布将大脚一圈圈绕紧,使脚骨变形,脚变小。缠,纠缠不休,临沂方言意指事情还没有结束,还要继续与其纠缠。)
打破头用扇子扇。(破了头不包扎,用扇子扇一扇,使血液凝固。指泼皮、蛮干。)
一人不可治,众人治得圆圆的。(指人多力量大,智慧多,能把事情办得圆满。)
破罐子破摔。(指遇到挫折,不肯进取。临沂人说的就是论堆了。)
能在屋檐下,不在树底下。(指在受压抑的环境下不开心,不利于成长。)
瘸子队里选将军。(指缺乏人才,只能劣中选拔,将就一时。)
黄泉路上无老少。(指人生无常。)
老鼠枕着猫蛋睡——好大胆。(指胆量之大,超出想象。)
光腚骑老虎——泼毛大胆不要脸。(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或得到某种利益,不顾廉耻。)
程咬金的斧子——猛三撮。(指开头还可以,后来没有本事了。)
十、人品修养类
人心要实,火心要虚。(指做人要诚信实在。老不瞒,少不哄。)
将心比心一个心。(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一想自己做的事别人能否接受,如不能接受再修改方案。)
得志不胀饱,失志不草鸡。(指贫富有无始终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胀饱,得意忘形。草鸡,丧魂落魄。)
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就要穷。(指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一个规划。)
南山顶上滚石头,石(实)打石(实)。(石、实谐音。双关语。指做人要实在。)
脸皮子比地屋子墙还厚。(地屋子墙太厚。指为人做事不要脸面。)
地瓜秧子烤火,甜巴兮兮的脸。(指嬉皮笑脸,满不在乎。)
花椒树上挂洋盘,又麻又木又喋了。(注:喋了,取其音diěle,意指发嗲,撒娇。)
夹着半,放着半。(想说,不敢说,又想说。指说话不干脆。)
吹牛皮不纳税。(戏谑说大话不负责任。)
能叫疖子流脓,不让嘴巴受穷。(旧时戏谑酒鬼一类的话。)
骑驴不知步撵的。(步撵,徒步走路。指有钱人不了解无钱或少钱人的疾苦。)
咸吃萝卜,淡操心。(指不必要的操心。)
吃煎饼不会倒把。(形容又笨又拙。)
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指地位不同,心路不同,所关心的问题也不同。)
乌龟吃秤砣,铁了心了。(指不顾一切,一心要做什么事。)
东大河里漂碌碡,侃血空。(指无中生有,说瞎话。碌碡,音liùzhou,农具,用石头做成,圆柱形,用来轧谷物,平场地。也做磟碡,又叫石磙。)
一推六二五。(珠算术语。指把自己应负的责任完全推给别人。)
三一三剩一。(珠算术语。指绝对平均。)
乌鸦别嫌猪黑。(乌与黑,同一种色彩。意思说你不说我,我也不说你。)
要饭的别滋闯花子。(花子,临沂方言,也称叫花子。意思是,一样的,别没事找事。)
背着牛头不认赃。(指有缺点错误显而易见,却不肯承认。)
翻眼不认账。(指马上就对刚过去的事不承认了。)
人行好事,莫问前程。(指做了好事,必然有好的结果。)
抠腚门子咂指头。(指非常吝啬,极度小气。)
不怕衣裳破,就怕肚里没有货。(货,指知识、学问。意思是,穿着差一点不要紧,如果没有知识就可怕了。)
放下木锨摸扫帚。(指勤快,手疾眼快。)
打肿脸充胖子。(讽刺做事不切实际,愣充大瓣蒜。极度虚荣的人。)
一腚薄屎擦不净,还问糖稀几个钱。(指自己的缺点错误很多,却没有认识到,反倒说别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说大话,使小钱。(说话很大气,办事很小气。)
粪茅子石头,又臭又硬。(指不听别人劝说,又不能得罪。)
买个鸭子煮三天,就撇个嘴了。(撇,临沂方言,剩的意思。指说话尖酸刻薄,不让人。)
给你三分钱颜色,就要开染坊。(指不顾客观实况,说大话,摆铺排。)
提上裤子骂光腚。(指自己刚刚做过的瞎巴事,装作什么事没有,还骂做瞎巴事的。喻指言行不一。)
走方步,放四愣子屁。(从走姿到说话很光鲜。讽刺故意显摆自己的人。)
能湿衣,不乱步。(大雨淋湿了衣服,也不奔跑。讽刺装作玉树临风、从容不迫。)
吹牛皮,啦大蛋。(啦大蛋,临沂方言,还是吹牛皮的意思。指脸皮厚,说话漫无边际,故弄玄虚。)
花卜圈的牛都叫他吹死了。(花卜圈,回民居住村,有部分村民宰杀牛羊为职业。叫他,临沂方言,被他的意思。谑指吹牛的人吹得离谱,可发一笑。)
刮风下雨不知道,自己扒几碗干饭还不知道吗。(指对自己看得高,自己不了解自己,连起码的情况都不知道。)
随着吃,随着喝,随着二爷把话说。(侍从主人,得到了好处,帮着主人说话办事。)
狗改不了吃屎。(指本性难改。)
说话跟人似的,做事跟武大郎似的。(讽刺做事不地道,尽拣好听的说。)
嘴笨得跟棉裤腰似的。(过去人们把棉裤腰絮得很厚,用来御寒。指不大会说巧言或恭维的话。)
给脸不要脸。(给脸,临沂方言,给面子。指不识趣,不知进退。)
抬头是计,迈步是见识。(计与见识都指心眼。指一举一动都显得精明。)
站着说话不嫌腰疼。(腰疼,指亲自干某件事。指光说不干。)
嘴上无毛,说话不牢。(指未达到成年人的年龄,说话不可靠。)
嘴上没把门的。(指不假思索,随便说出,说出的话不负责任。)
骑马找马。(当局者迷。指熟悉的人或用品就在身边,却到处找。)
手跟耙钩似的。(耙,读pá,用竹子制成搂柴草的器具。钩,耙前面弯曲向下的部分。指自私,看见别人的东西就拿。)
你有千条巧计,我有一计之规。(指不管甲方有多少主意改变不了乙方既定的主意。)
不怕要账的英雄,就怕该账的精穷。(该账,临沂方言,欠账的意思。横竖拿该账的都没办法。)
羊屎蛋子钻天——能豆一个。(羊屎蛋子,被人鄙夷的代号。指善出风头。)
小庙的神——经不得大香火。(指经不得大场面。)
老嬷嬷的脚——前头(钱头)紧。(前头紧,旧时女人由于缠足在前面形成的畸形。“前头”与“钱头”谐音。指生活困难,手中的钱不多,紧张。)
二分钱的洋红——足色。(过去货郎担子卖各种颜料,洋红是其中一种。多是家庭妇女购买二分钱的,就可以把一件衣服染好。指素质低下、不讲道德。)
三天不拉屎——腚里有瓜。(指自认为了不起。谑指别人对这类人的指责。)
不识字,瞎精细;不会打拳,瞎连利。(精细,临沂方言,指聪明。连利,临沂方言,指身体轻便、敏捷。“精细”与“连利”是部分人的天性,但发展的空间有限。指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学习和训练,有扎实的基础,然后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十一、因果关系类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亏心事,损人利己,不道德的事。鬼叫门,世上无鬼,是怕遭报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指要老老实实地做人。)
黄狼子将老鼠,一辈不如一辈。(将,音jiāng,临沂方言,取“生”意。相比而言,黄狼子比老鼠个头大。指一代不如一代。)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庄稼。指做事的行为和效果一致。)
锥子大,眼子粗。(过去指妇女纳鞋底时需用锥子先把鞋底戳一个眼,然后再把纫有麻绳的针穿过去。指一个家庭或一个人收入的多,开支也多。)
常在水边玩,哪能不湿鞋。(指长期从事某项工作,就会招来某项工作可能产生的危险。)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说及某个事物前的发语词。)
不怨天,不怨地,全怨自己的命不济。(悲观丧气的自嘲,看不到主观和客观相悖。)
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老师。(状元都是老师教出来的,但状元执教的没有。指学生的成长、进步、业绩等都离不开老师。也是老师激励学生的口头禅。)
不打你勤利,不打你懒,单打你个不长眼。(眼,临沂方言,俗称眼势头。指平时付出的再多,关键时做得不到位,还是要受到严厉批评或处分。)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金刚钻硬度胜过瓷器。指艺高大胆,有超人的本领。)
家有升斗粮,不当孩子王。(孩子王,临沂方言,指教师。旧时教师地位低下被人看不起。指稍有一点办法也不去做教师。)
穷人乍富,挺腰凸肚。(讽刺生活稍富一点,就忘乎所以了。)
槽头买马看母子。(指买马时只要看一看母马什么样就知未出生的小马什么样。喻指观其母,就知孩子的各方面。母子,“子”儿化韵,指母亲。)
中间无人不成事。(有相近和相同的利益,但没有中介联络,办不成事。说明中介的作用。)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形容到来得很及时。)
筛子大,眼子粗。(喻指收入的多,开支也多。)
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都无用。(人的一切,包括职业、收入、家庭、寿命等都是上天安排的,无法改变。这是消极的想法。)
没有三分利,不起早五更。(更,读jing。没有利益谁也不会起早贪黑。)
一个巴掌拍不响。(指事情发生了,不是一个人或一方的责任)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梧桐树,意指好的环境。金凤凰,原指意中人。指事先做好准备才能招至群贤。也指婚姻关系。)
睡不着觉怨床歪。(指自己失误,却编织理由。)
船破还有三千钉。(指即使穷了,也还有一定的财资。)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讽刺思想不好,道德有问题的人,很容易被坏人拉拢腐蚀。)
偷牛逮着拔橛的。(橛,拴牛的木桩。偷牛的没逮着,拔橛的被逮个正着。指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责任。)
裤裆里放屁,弄两叉股去了。(指说话或办事脱离了主题,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
哪个庙没有屈死的鬼。(指日常生活中被误解,或刑事方面的冤假错案。)
既然开饭店,不怕大肚子汉。(喻指做某件事情,就要为该事情付出必要的开支。大肚汉,意为吃得特别多的人。)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初一、十五是人们常掐算的日子。指做了坏事,终究要受惩罚。)
背儿媳上泰安,费辛勤没落出人。(公爹背儿媳有悖伦理。落出人,意为被人肯定。指出力不讨好。)
黑碗砂壶,一个窑出的货。(黑碗、砂壶是陶瓷中的粗产品。指没有一个好东西。)
没时气,喝凉水都塞牙。(时气,意为做事顺心如意。指不得意时,处处都有阻力。)
按倒葫芦起来瓢。(指事情刚刚平息,又接着发生了事情,没完没了。)
大老孙地瓜出神奇。(典故:大老孙把地瓜秧压上就逃荒去了,没有管理。秋后却大丰收。指事情离谱、奇怪,出乎预料。)
人老腿先老。(指人老了,先从行走的姿势、敏捷程度看出来。)
人越老越小。(指越到了老龄,越像个小孩了。做任何事情像小孩,不再掩饰。)
人老了,不沾闲,张嘴就是头二年。(不沾闲,意指没有能耐。一说话就啦以前的呱。)
盐卤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指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相生相克的规律。)
买箢子没系——袢(盼)着。(箢,读yuān,用杞柳条编成的盛放东西的圆形器具。系,读xì,木条弯成半圆形,连接在箢子的直径间。袢,读pàn,连接意。找个代用品连着。“袢”与“盼”谐音。指对人或事有很强的企盼。)
捏着眼皮,擤鼻子——不管(乎)。(擤,读xǐng。指没有找到关键部位。)
十二、相貌贬讽类
斜楞眼子吊斜牛。(指长就了一副恶相,令人生畏,恶心。)
嘴大吃四方。(这是嘴大的人自嘲的话。指嘴大丑看,但有福相,到处有饭吃。)
麻子不多,点子不少。(麻子和点子是一回事,戏谑麻脸。指麻脸人心眼多。)
一边三指,一边四指的七指脸。(“七”与“妻”谐音。骂人的话,指人长得丑陋。)
马子照相——贼刁。(马子,临沂方言,意为土匪。刁,临沂方言,读diào,意为样子。马子和贼没多大区别。这是戏谑人没长出好样子。)
疤瘌眼子照镜子——自找难看。(指自己跟自己找难堪。)
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戏指言行不按规章制度办事。)
张飞卖杉条——人高货也高。(张飞本就高,卖直而长的杉条,相得益彰。指商品昂贵,让人不好接近。)
猪八戒买凉粉——人孬货埋汰。(指从人到商品,没一样好的。)
楸楸摆碟子——中看不中吃。(楸楸,一种表面像桔子一样的果实,味苦。指外表好看,但没有什么价值。)
六指子㧟痒——多一挠。(六指子,手上多长出一个指头。谑指比别人多出的主意。)
大褂领衣——丈母娘的贵客。(客,临沂方言,读kēi。指穿着时新,呆板,不合时宜。)
十三、处事哲学类
井要淘,人要熬。(比兴手法。井淘后有新鲜水,人要耐得住苦难。指凡事都要忍耐,方能成功。)
天有阴晴圆缺,人分三六九等。(比兴手法。只要正视现实,承认差别。)
货比货得撂,人比人得死。(比兴手法。指一味攀比而无法实现目标,这样活着就没有意义了。)
小窟窿抠个大螃蟹。(螃蟹穴居,逮螃蟹时,有的口小的穴中反而有大螃蟹。喻指小生意赚了大钱。)
好死不如赖活着。(指轻易不要言死。无论怎死,都不如活着。劝人方。)
能在世上捱,不往土里埋。(指能多活一天算一天。)
没有不透风的墙。(指干了不好的事别人不知道,终久别人会知道。)
看把式,不打人。(武行术语。指没有经过别人指教和亲自实践,本领不会过硬。)
倒了油瓶不扶。(喻指懒惰到极点。)
舍得憨钱,置得方圆。(旧指购买宅基地时,不要计较对方要的价钱。喻指只要能达到目的,不惜用金钱买路。)
你半斤,他八两。(旧时的称十六两为一斤。指彼此一样。)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指对从事的工作要经常想,经常练,方能熟练并提高。)
为人不借帐,不在世上闯。(指一个人活在世上,都有暂时困难,不借钱是不可能的。)
一码是一码。(指是两回事,不能牵强附会到另一件事上。)
河里淹死会水的。(指经常从事某种工作而疏忽大意,导致严重后果发生。)
吃柿子专拣烘的捏。(指欺负比自己势力小或比自己力气小的人。)
七九六十三,您怪俺不憨。(怪,临沂方言,意为聪明。大实话,讽喻自以为比别人聪明的人。)
省了盐,瞎了酱。(原意为晒盐时盐放少了。喻指必要的投入是必需的。)
画虎画皮难画心。(本意是再高明的画家只能画出老虎外表。喻指人心难测。)
拾大粪的,不理这抔鸡屎。(抔,临沂方言,读pāi,意指一坨。大粪的个头大,鸡屎的个头小。原指拾大粪的不愿拾鸡屎,净赚麻烦。喻指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
小雀不叫,功夫不到。(养鸟讲究驯化。雀,养鸟人对鸟的统称。起初鸟儿不会叫唤,经过驯化就会叫了。喻指事情成功须有一个过程。)
好记性不如赖笔头。(指记忆好也不如遇到时就随手记下,不然也会有疏漏。)
会说不如会听,会听不如不吱声。(三者比较,还是不吱声好。指不说就不会表露心迹,不被人了解。)
过这村,没那店了。(原指游人要及时投宿。喻指做事要抓住机遇。)
不骑马,不骑牛,骑着毛驴居中游。(三者比较而言,毛驴不快不慢。喻指做事不出风头,不落后。)
十个指头有长短。(喻指在一个群体中,总有上中下的存在,不能整齐划一。)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鼓励遇事要放手大胆去做,不要畏缩不前。)
胆大吃香馍。(指得到优厚待遇,是因大胆行事。)
不怕招招会,就怕一招精。(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比较肤浅。喻指对专业知识要精益求精。)
人无头不齐,鸟无头不飞。(指领导核心的重要性。)
小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大头,指木锨头。喻指好处,鼓励要从小事做起。)
有同行,无同利。(经商术语。指做事要认真经营。)
买卖无真,学问无假。(旧时认为做买卖都有欺诈行为,学问才是实在的。只对知识的尊重。)
好男不与女斗。(指有修养的男性不与女性纠缠。也指男尊女卑,意男性清高。)
交上皇粮不怕官。(过去指农民交上应缴粮食,在当官的面前有底气了。现指完成税收就可安心经营了。)
身正不怕影子歪。(指走的正,做得直,不怕别人诽谤。)
有钱难买早知道。(指事过以后,后悔莫及。既是自慰,也是别人相慰。)
一个铺派十个干。(铺派,指挥、安排。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分工明确。)
穿多大鞋自己知道。(指对自己有个基本估计。)
好良言难劝该死鬼。(指固执到底,不听别人的劝导。)
口渴得等打水的来。(指有时遇事要有忍耐性。)
老天湿了老天晒。(本意是懒人的托词。转意指推脱责任,与自己无关。)
活到老,学到老,过了八十还学巧。(知识无穷无尽,一辈子学不完,到晚年还有学习的必要。)
人多乱,龙多旱,老婆多了晚了饭。(比兴手法。指缺乏组织,一片混乱的状态。强调协调管理的重要性。)
小罐里的钱——咱攒的。(“咱”与“攒”谐音。双关语。原意指自己的钱,又指节衣缩食攒的钱。指辛苦过日子,积攒钱不容易。)
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双关语。意为哑巴吃了苦味的东西无法用语言表述,心中痛苦。指心中有不痛快、悲哀的感觉说不出来。)
拉屎看报纸——假积极。(指平时不学习,有时故意摆出学习的架势给别人看。)
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风箱,给炉灶吹风助燃的箱式工具,推拉都能产生风。老鼠在里面怎样都会受到风力影响。喻指吃两个方面的气,受两面欺负。)
捋胡子过河——牵须(谦虚)过渡(度)。(双关语。原意手牵胡须过河,转意为过分地谦虚。)
买只羊,拴着蛋——牵(谦)也不是这个牵(谦)法。(双关语。“牵”与“谦”谐音。原指栓牵的位置不对,应栓头位。讽刺谦虚得不得要领。)
十四、生活俏皮类
白天摇街喝茶,晚上点灯扒麻。(摇街,逛街。扒麻,代指针线活。喻指该干的时候不干,不该干的时候却干。)
巧娘打巧,叫巧爹遇上,巧了。(四个巧。指事情都赶在一起了。)
得锅上炕,蹬鼻子上脸。(比兴手法。指得到了好处还无尽无休,不满足。)
戳拢着小鬼上吊。(喻指教唆别人犯错误。)
东西路,南北拐,人人都有个偏心眼。(指人人都有私心。)
卖了秫秸贩秆草,越贩越短。(秫秸,指高粱秸秆。秆草,指谷子秸秆。)
一咒十年旺。(面对别人的谩骂,无奈而自慰的话。)
属老鼠的。(指记性差,或遇事一下子想不起来。)
红糖嘴,椒子心。(指说的非常好听,内在却包藏着恶意。说的话也是违心的。)
不拉屎占着茅子。(茅子,旧时茅坑。转意为没有能力,或在其位不出力,混天了日,得过且过。)
拨一拨,转一转,不拨不动弹。(指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非常被动。)
夜有千条路,天明卖豆腐。(原意指做豆腐的想了很多办法摆脱贫困。讽刺不务实,一味空想。)
调皮捣蛋吃饱饭。(指行为不端,却生活的很好。转意为在社会上投机取巧,巴结上司,混得不错。)
横挑鼻子竖挑眼。(指专门挑剔,尽找别人的茬,怎么都不满意。)
癞蛤蟆趴热鏊子上,热闹一时是一时。(鏊子,民间烙煎饼的铁质或铝质器具。讽刺目光短浅,缺乏长远计划。看似轰轰烈烈,实际无所作为。)
狗嘴吐不出象牙来。(象牙很稀有,原指狗发出的声音刺耳。讽刺说话难听,令人生厌。)
树不遮鹰眼,拳不打会家。(比兴手法。罗庄人称会武术的为会打拳的,鹰的目光明亮、敏锐,驻足高处,树也遮不住周围环境。指行家遇上了行家。)
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指人终久有衰的那一天,花终有凋谢的时候。劝人做事要符合年龄特点。也指友人之间的关系。)
扒皮认得骨头。(指非常熟悉,从外表到本质。一般指罪孽深厚,被害人对其既恨又熟。)
白果树,六十年,爷爷栽树,孙子卖钱。(罗庄一带称银杏树为白果树。据说,此果树自栽种到结果,须六十年。爷爷栽下的树,只有孙子受益了。指做事要想到受益的周期性。)
打酒问提瓶的要钱。(问,临沂方言,向的意思。提瓶的,当事人。指要解决问题,要找当事人;深究下去,当事人再找自己的当事人。)
纸里包不住火,雪地埋不住死孩。(喻指事情很快就要露馅。)
三条腿的蛤蟆没有,两条腿的人有的是。(凶人的说法。犹言说:我不缺你。)
煞白的馍馍没得说。(煞白,临沂方言,很白。指招待得好。旧时人们一般吃不上馍馍。喻指很满意,没有什么可说的。)
八九十不离。(指猜测得比较接近或工作干得差不多了。)
多年媳妇熬成婆。(从媳妇到婆婆时间漫长。比喻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上磨磨不转,上碓碓不响。(碓,鲁南一带用来舂粮的器皿,在一块石头上掏出一个窝。喻指干什么都不行。罗庄人说这是没有“活道”。)
现上轿,现扎耳朵眼。(指事先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急急忙忙去做。)
墙上画饼不充饥。(指想馊主意,糊弄人,没解决实际问题。)
懒驴上磨屎尿多(磨,磨制粮食,烙煎饼的器皿。讽刺人找各种理由偷懒。)
扒豁子,倒漏子。(指编制各种理由,挑拨离间。)
煮熟的鸭子又飞了。(喻指事情成功,却因意想不到的因素又败北了。)
哪把壶不开提哪把。(喻指专揭别人的短处,使人听了脸红耳赤。)
打破砂锅璺(问)到底。(“璺”与“问”谐音。砂锅,用陶土拌沙烧成的锅,用来做饭、熬药味道纯正,碰击后裂纹。喻指询问事情一丝不苟,或指做学问严谨的态度。)
饭后一袋烟,强上做神仙。(烟民的感觉,越“神仙”,中毒越深。)
非屎鼓腚门子不拉(又有“屎不鼓腚不拉”之说)。(腚门子,临沂方言,指肛门。喻指事情不逼到极限程度不去干。)
人大愣怔,猪大憨。(贬低个别个子高,动作不协调,笨拙。)
鸡不尿尿,有道道。(从生物学的角度说,鸡属鸟类,为减轻体重,无膀胱[储存尿液的器官],尿中水分较少,呈白色浓糊状,随粪便排出,而不单独排尿。喻指解决问题、办事情各有各的方法、道理。)
不见兔子不撒鹰。(喻指没有十分把握,绝不动手。)
磕仨头,放六个屁,行好不如作恶多。(磕头是有意识的,放屁是无意识的,控制不了。在做好事的同时,无意间也产生了消极因素。)
老头裤腰——免了。(旧时穿大裆棉裤,老头不讲究美观,不束腰,把裤腰叠两层,掖在一起,称免着。现指事情不做了。)
拉屎攥皮锤——干使劲。(皮锤,临沂方言,指拳头。喻指力气没使到点子上。)
一个小媳妇——不在这头在那头。(诙谐的说法。指反正跑不了。)
贼打官司——场场输。(原指做贼的危害百姓,当官的维护百姓利益。现指做事一次次不顺利。)
康熙字典——老书(输)。(“书”、“输”谐音。)
庄户老头去卖蒜——一辫(遍)一辫(遍)又一辫(遍)。(“辫”、“遍”谐音。临沂人储存大蒜,把其编成长串,类似辫子。指说话啰嗦,说了一遍又一遍。)
狗头上长角——出洋相。(角,临沂方言,读jiā。指动作、语言非常滑稽,令人发笑。同意的还有“猪鼻子插葱——出洋相”。)
牛不喝水——强摁头。(指不愿意做某事,在高压态势下,不得不做,其实做也做不好。)
要饭的烤席笼子——穷烧包。(原意指要饭的天寒烤席包取暖。讽刺财力不大,却故意炫耀。)
黄狼子蹲南瓜棵里——干算鸡(计)。(南瓜棵,指黑暗处。“鸡”、“计”谐音。讽刺实际上根本不能实现。)
戴孝帽子钻灵棚——假装亲生。(罗庄及周边区域,父母去世后,其后代都穿孝服,在灵棚接待来宾等活动。有结拜的兄弟也参加此活动。戏谑无亲攀亲,有目的的人。)
八十的嬷嬷放孩子——撂下的旧营生。(放孩子,指看孩子。旧营生,以前做过的事。指过去从事的工作,到老年也能做。喻指熟练。)
马尾穿豆腐——提不得。(马尾,马尾巴末端的毛。用马尾穿豆腐一提就碎了。喻指事情很糟。)
送饭的不拿勺子——该到。(饭,稀饭、粥之类。过去农忙时,有钱人雇用长工、短工收割庄稼。为了节约时间,送饭送到田间地头。转指事情发展到这地步,是巧极了,或者是天意。)
狗追鸭子——呱呱的。(追,临沂方言,读duàn。狗要逞凶追鸭子,鸭子吓得直叫唤。喻指成绩或名次一流。)
洋鬼子看戏——瓦格拉。(外国人看不懂中国戏,只好指手画脚,嘴里直说。瓦格拉,模仿外国人说的话。指一头雾水,不明白,傻眼了。)
光腚压屋脊——对不起四邻(过去人们住草房,刮大风时容易把草刮走。匆忙间没穿衣服就上房压房顶的草,四邻有怨言。指做事对不起周围的人。)
湖西崖的瓷缸——一套一套的。(湖西崖烧制的瓷缸在临沂很有名气。烧制时,大缸里面装上二缸,二缸里面装上小缸,称为一套。转意为说话做事有条理,主次分明,先后明确。或指说话滔滔不绝。)
老和尚吹箫——不懂笛(的)。(箫是佛教弟子的主要乐器。据说他们不吹笛。“笛”、“的”谐音。指不懂的事物或道理。犹言说:你不行。)
逮着尼姑有汉子,逮着和尚有辫子。(逮,遇见。指事情进行得不顺,出乎预料。)
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虱子,一种体表寄生虫。在人体或其他动物身上。指事情显而易见。)
癞蛤蟆打敬礼——小架的。(指经历的场合少,动作不舒展,过于拘谨。转意为小手小脚,办事不大方。)
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指自己很清楚,或有主意,说不出。)
豆腐渣喂牛——白料(撂)。(通常用磨制的生豆汁和草一起搅拌增加营养。如生豆汁过滤后熬制成豆腐,从生豆汁里滤出的渣再喂牛,营养就差了。渣,统称白料,与“白撂”谐音。指人或工具、原料等用处不大。)
腚沟里插扁担——高抬。(指有意识地把某个人拔高,给其面子。)
腚沟里掏家雀——手到擒来。(家雀,临沂方言,旧时老人称孙子的生殖器为家雀。喻指非常方便,触手可及,很快能办到。)
册山到层山——来回一样远。(指反正一样远,没有捷径。)
腚门子冒绿烟——得财毒。(过去用铜矿石炼铜铸币过程中冒出绿烟,有毒。这种烟称为财毒。喻指不择手段企图发大财。)
上山割雾——没有的事。(指凭空说瞎话。)
砂拉礓腌咸菜——一盐(言)难进(尽)。(“盐”与“言”,“进”与“尽”谐音。砂拉礓,河床中石头的一种,密度大,盐水不进。指要说的话很多,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说透的。)
西瓜皮擦腚——没完没了。(喻指事情办得不利落,越搞事越多,越来越麻烦。)
喝菜拿筷子——是个招呼。(指迂腐,礼节繁琐,甚至多余。)
裁缝掉剪子——就撇了尺(吃)了。(“尺”与“吃”谐音。撇,临沂方言,剩的意思。指一门心思就知道吃。)
大闺女出门子——头一回。(出门子,临沂方言,即出嫁。大闺女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指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
丈母娘的贵客——大岳母。(按语序应为“贵客的丈母娘”,此说已约定俗成。丈母娘也就是大岳母。大岳母,临沂方言,与“大约摸”谐音。指估计,差不多,大概。)
鸡窝打拳——小架的。(喻指空间小,得不到发挥,或规模不大。)
十八的大姐绗褯子——闲时做的忙时用。(绗,读hāng,意为把几层布合在一起缝制。褯子,即孩子的尿布。未出嫁的姑娘,更谈不上生孩子,就忙活开了。喻指心中有数,早做准备。)
腊月生人——冻(动)手冻(动)脚。(生人,临沂方言,即出生。“冻”与“动”谐音。喻指胡乱翻动别人的东西,或对异性不尊重,乱摸。)
狗皮贴在墙上——这是什么画(话)。(“画”与“话”谐音。狗屁用钉子钉在墙上,一为晾晒,二为防止收缩,根本不是画。谑指说话乱七八糟,尽说脏话,使人讨厌。)
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针”与“真”谐音。旧时将鞋面和鞋底合在一起,称上鞋。此过程中,先用锥子穿个大眼,接着用牵引麻绳的针纫过去。喻指事情办得顺利,或夸赞一个人。)
使牛的不拿鞭子——恣牛。(驱使牛的人不拿鞭子,牛没有威胁,不卖力了。喻指领导不在场,或事领导不行使权力,都很高兴。)
八月十五坐月子——延节上去了。(坐月子,临沂方言,意为生孩子。八月十五与“节”是一码事。喻指事情赶巧了。)
抱石头打天——找不着门。(喻指找不到解决问题的任何办法。)
老嬷嬷裹脚溜子——又臭又长。(旧时妇女裹脚,为使脚骨变形,用很多布条。喻指说话或文章长而空洞。)
李旨望打爹——公事公办。(李旨望真有其人。解放战争时期,王洪九征调民伕修城墙,其中李旨望的父亲也在其中。当时李旨望做监工,手拿皮鞭,看到有怠工者,就用鞭子抽打。恰巧李旨望的父亲手扶锨把站了一会。李旨望从远处看见,却未看清是自己的爹,上去就抽了一鞭子。众人忙说:“他是你爹。”当时父子都很尴尬。李旨望说:“公事公办。”从此留下了这话。现指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一心为公,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戴着草帽亲嘴——嘴尖毛长。(亲嘴时把嘴嘬起来。喻指肯说,说了一些无用的,别人讨厌的话。)
肉包子打狗——有去的路,没来的路。(喻指借给别人的钱物,别人再也不会归还。)
癞蛤蟆掉进洋瓷盆——乱抓明瓷(名词)。(“明瓷”与“名词”谐音。戏谑文化程度不高,知识浅薄的说话时拽文而不恰当,遭人讥笑。)
鸡抱鸭子——干操心。(抱,临沂方言,抱窝,意指孵卵。喻指干了不该干的事情,得不到回报,净瞎操心。)
井里的蛤蟆——见过多大天。(喻指地域狭窄,未经历过大世面。)
吃冰棍,拉冰棍——没化(话)。(“化”与“话”谐音。指没话可说。)
塘崖死个老头——郑(正)好。(“郑”与“正”谐音。塘崖的老人郑好去世了,找人到亲朋家送信[发唁],亲朋家问谁死了,送信的说是郑好。打那形成了这俗语。戏说这事很合适,很满意。)
腰里束扁担——横着行。(形象凶悍、恶霸。喻指横行乡里,说话做事不讲理。)
豆虫的尾巴——自蹶(觉)着。(“蹶”与“觉”谐音。豆虫,豆棵里的害虫,爬行,尾部有突,向上翘起。专吃豆叶,糟蹋未成熟豆子。此虫可食用。喻指自觉着自己有本事、了不起。)
失火挨板子——双倒霉。(喻指一件事就够受的了,还因此事带出了另一件够受的事。)
老牛拉屎拉个筐头子——编得出奇。(筐头子,用腊条、柳条、杨条编成的带三根系子的器皿。编织过程很费事。牛怎么吃到肚子里,又怎么拉出来?喻指把没有的事编得非常离奇。)
家雀子跟着檐壁虎子——打食的打食,熬眼的熬眼。(家雀子,麻雀。檐壁虎子,蝙蝠,夜间捕食。打食,捕食,吃食。熬眼,熬夜。指付出了同样的努力,得到的回报却不一样。)
剃头匠子拍巴掌——完蛋了。(旧时理发师理完一个头,习惯性的拍一下巴掌,说一声好。表示可以离座了。转意为坏了、糟了。)
买个柿子夹腚沟里——漤(懒)不是这个漤(懒)法。(“漤”与“懒”谐音。漤柿子,就是除掉柿子的涩味,使其变甜。通常用捂法、抹酒后日晒。这里指行为特懒惰。)
尿罐子装香油——不对味。(感觉到事情从开始时,就有不好的征兆,在各方面与想象不符。)
老鼠过河——湿毛(时髦)。(“湿毛”与“时髦”谐音。转意为人的穿着、装饰,或其他事物新颖、时尚。)
十五、旧时官场嘲讽类
千里做官,为的吃穿。(旧时考取功名,到千里之外上任,也是为了自己的吃穿。指旧时当官的自私。)
得官想做朝廷。(朝廷,意为皇帝。指官欲膨胀,野心大。)
官大自奸。(初为官时,还是好官。随职务升迁,思想也在蜕变,渐渐走向反面。)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知府,相当于现代地市级一把手。清知府,清白的知府。雪花银,白花花的银子。原意为仅仅做了三年的知府,就有了十万两银子。潜台词“若是不清白,甚至赃官,又该有多少?”转意为做官一本万利。)
穿青的,护黑的。(指当官的相互勾结、庇护。)
天下衙门往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指旧时司法部门腐败,没钱的穷人打不赢官司。)
官大一级压死人。(指官场不讲道理,对下级实行高压。)
舔腚门子溜沟子。(对上司竭尽阿谀逢迎,丑态百出,出卖人格。)
十六、旧社会生活投影类
馓子煎饼两手捧,糊糊汤子照人影。(馓子煎饼,卷不成个,难以下咽。稀饭稀得从碗里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形容生活非常困难、贫苦。)
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半大小子,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吃得多。旧时孩子又多,一个家庭中只有一个做父亲的养家,收入又少,生活水平很低。)
手搭凉棚过日子。(房无半间。夏天在外住,冬天住富人场屋子或大车屋。手搭凉棚,指用手遮住阳光,就算有棚了。)
远看要饭的,近看扒炭的。(指煤矿工人衣服破烂,满脸污垢。)
椿树窝纂,穷人翻眼。(临沂人习惯在女子出嫁后把头发梳在脑后,卷成一团,用头网罩住,称为窝纂。椿树窝纂,指清明前后,香椿树发芽,最初丫枝上的椿芽成为团状,这时正值青黄不接。穷人翻眼,指贫苦农民就发急了。)
椿树筛子大,穷人敢说话。(椿树,指的是一般经济型椿树,区别于香椿树。椿树叶子茂盛,长到筛子似的,一簇簇的,这是春夏之际。这时地主雇人做工,穷人可以讨价还价,挣钱养家了。)
做了褂子没裤子。(生活贫穷,买了一点布,只能做一件新衣服。)
卖盐的老婆喝淡汤。(小本生意,虽然是卖盐的,也不敢大手大脚。和不卖盐的比,菜味还要淡。犹言说,“卖床的,睡床光;淘金的,穷得慌。”)
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还是破棉袄。(指一年又一年,贫穷没有改变。)
洼地的蛙子,穷人的孩子。(比兴手法。蛙,临沂方言,读wái。指穷人的孩子吃得多,洼地的蛙子能叫唤。犹言说,“越吃越穷,越穷越吃。”)
贫儿不可富葬。(旧时父母去世前告诉儿子,家境困窘,自己死后埋到土里就行了。因为如此,有的父母死后,儿子用一领席包起来,或用秫秸把子卷起来就掩埋了。现指后辈自谦,父母死后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
白天半碗米,黑(夜)无隔夜粮。(当天还有吃的,第二天又没吃的了。)
拾把柴火剜把菜,这个日子还不碍。(拾一把柴草烧水,剜一点野菜和其他粮食搅和着吃,这个日子还能将就着过。)
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家长教育孩子的话。吃饭时吃八、九分饱就可以。一顿饭少吃一口,一年下来,能省一斗粮食。一斗,约折合10斤。)
烧火不露头,三年买个牛。(烧火时不要让火窜出灶台,尽量节约。这样三年可以买一头牛。犹言说,方方面面要节省,省下的钱可办一件大事。)
老大新,老二旧,老三穿着还凑合。(指买不起布料。一旦买了,老大先穿,老大个高了,老二再穿,以此类推。)
逮不净的虱子,拿不净的贼。(旧时衣服少,虱子多,虱子粘在衣服上叮人的血,用手乱抓可难受了。再加上土匪猖獗,不得安宁。指难上加难。)
冬打鱼,夏打铁,受不够的罪,挨不够的热。(极言渔民和铁匠为生活所迫而遭受的痛苦。)
要拉馋,椒子盐。(旧时没有副食品,一碗椒子、一把盐就可做菜解馋。)
十七、新社会(七、八十年代)生活类
住瓦屋,烧炉子——草刺没有。(犹言居住环境改善,做饭的条件改善,不要扫柴草,不再脏乱。心中荡漾喜悦之情。)
吃着甘蔗上楼——步步高,节节甜。(赞美新的幸福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十八、赞颂物产类
沙沟的芋头好核(孩)子。(“核”与“孩”谐音。核,临沂方言,读hái。原指沙沟特产芋头远近闻名,个大、皮薄、肉细。转意为儿童听话、乖巧。家长夸孩子常用这句俗语。)
沙沟的芋头,孝河的藕,塘崖的大米香满口。(临沂三大名产,罗庄区占了两样。沙沟的芋头个头大,产量高。塘崖大米有“一家煮米四邻香,四邻煮米香满庄”之说。简称塘米,清朝时为贡米。)
沙沟的萝卜嘎嘣脆。(原指这种萝卜个大、皮青、水分多、肉细腻。转意为办事干净利落。)
七月的核桃,八月的梨。(过去水果稀少,七八月核桃、梨上市,让人尝个鲜。)
三月八的黄瓜一大拃。(三月初,罗庄周围的黄瓜上市,约一拃长,顶着黄花,令人垂涎三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罗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语言水平也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而悄然变化,酝酿出了崭新的颇具时代特点的俗话,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得以应用。
马列主义装手电筒里,光照别人,不照自己。(谑指对别人空讲大道理,要求别人怎么做,而自己却做不到。)
葛庄书记管店(点)子。(“店”与“点”谐音。双关语。葛庄、店子,盛庄街道两个自然村。有一段时间,葛庄作为行政村管理店子。自然葛庄的书记管着店子。转意为事情进行到一定程度,马上就行了。也指某个机关起关键作用。)
这扶贫,那帮助,不如派个好干部。(扶贫也好,帮助也罢,只能解决眼前困难,而好干部则能带领群众实干,并出谋划策闯出一条致富路来。)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讽刺个别干部在任期内以权谋私,如果不捞一把,退休后想捞也捞不着了。)
头大脖子粗,不是干部就是伙夫。(讽刺个别干部或伙夫大腹便便,体形富态,也用来戏谑胖子。)
说明两点:
一、以上罗庄俗语只是笔者搜集到的一部分。
二、由于俗语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如何分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句俗语,既可以分到这类,也可分到那类,两类之间往往出现相互交叉和渗透的情况,中间并无明显的界限。因此,分类只是相对的,并非绝对。
另外,以前在罗庄区语言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倒倒语、瞎话、大实话。当孩子逐渐长大,已不满足母亲所教的那些温存的“小儿歌”了,于是家长就教给他们一些关于生活生产知识类的“大儿歌”了。“倒倒语”、“瞎话”和“大实话”的特点是把生活、生产知识的内容颠倒过来,使他们感到亲切,有趣,可发一笑。也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启发了他们的智慧和想象。举例如下:
1、倒倒语
倒倒语,真难熬,蚂蚁过河踏断了桥;葫芦过河沉了底;碌碡过河水上漂。
出东门,往西走,听着东庄人咬狗;摸起狗来去打砖,口袋驮驴一溜烟。
2、瞎话
花椒树,结樱桃,老鼠逮个大狸猫。
说瞎话,倒砂壶,拿起地来去耪锄。一耪耪到桑树上,耪了桑椹一大壶。拿到家里煮一煮,煮了一锅渣豆腐。张三吃了李四饱,撑得马五乱腾乎。
3、大实话
马瘦毛长蹄子团,穷人说话不沾闲。有家主的(有钱人)放个屁,又香又脆稀溜溜甜。
墙上画狗不咬人,蒜臼子和面不如盆;过继儿不如亲生子,干活的不给顶老盆,寡妇再好不如有男人。
东风下雨西风晴,爷俩告状他爹赢。正宫娘娘生太子,不用算卦也坐朝廷。
(全新安整理)
“乞巧节”绗鞋垫
乞巧节也叫女儿节,即每年的七月七日。
传说民间幼女用碗盛水在日下投针,叫乞巧针。还有的幼女将绿豆于前数日置入碗内,用布盖上。每天浇水,七天后打开,若生芽不乱,其女必巧。民间有《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容颜;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妹妹千万年。”乞巧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对月穿针。”如果谁能望着月亮,把线从针孔中穿过,就叫得巧。每逢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穿针线”。还有的地方,陈瓜果于庭,以求奇巧的方式也很普遍。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叫“得巧”。还有的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在水中,七夕这天,剪芽做汤。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到冬天闲下来的时候,家乡的女青年都会抱着一双鞋垫聚在一起绗鞋垫,这与当地的风俗“乞巧节”有关。听老人们说,在明亮的晚上,要是能看到牛郎星和织女星,姑娘家就会“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如果你能对着月亮把线穿进针鼻里去,这就说明织女把技巧传给你了,以后你就聪明灵巧了!
在我们家乡,很多女孩子在七夕之日都会对月穿针,以期望自己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人们眼中的贤妻良母。
(连德梓撰文)
难忘四月八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是过年和赶会。小伙伴们在一起总是掰着手指头算计什么时候过年,还有多少天逢什么会。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吃饺子,还能放鞭炮。而赶会呢,除了能买许多好吃的外,还能买许多小玩意,看许多景,如看跑马大戏,看打拳的,看洋片什么的,特别好玩。
我家近处只有两地逢会,一个是四月八的丁屯会,距我家有七八里地。一个是九月二十八日的赵庄会,距我家只有三里路。每年到了逢会的这天,爷爷总要领着我去赶会,给我买好吃的和我喜欢的小玩意等,心里美滋滋的。
记得在我十多岁的时候,大概在1960年左右,那一年的四月八会令我一直不能忘怀,时至今日,仍记忆犹新。
像往年一样,到了四月八日这一天,吃过早饭,爷爷便领我去赶会。出了大门就碰到许多小伙伴们跟在大人的后边或跑在大人的前边,蹦蹦跳跳、说说笑笑的去赶会。到了村头的路上,赶会的人就更多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推车的、挑担的、牵牲口(多是生产队)的,一伙伙、一群群向丁屯走去。还有去烧香还愿的,相媳妇见面的,各有所图不一而足。人们虽穿着不同,衣衫褴褛,但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媳妇大姑娘小伙子穿着还是比较新崭和干净的。都是有说有笑的向丁屯方向赶去,不知不觉的也就到了会上。
丁屯会是在一个既南北又东西的一条基本干涸的大沟里逢的,说是沟其实较宽阔,有时洼处还有水。这地方逢会人再多也容得下,人再多也不显得多,沟里沟外都是人,沟上沟下都有生意。会上生产资料及夏季用品生意最红火,什么杈把扫帚扬场锨,碌碡廓子使牛鞭,犁耙绳索手推车,耩子锄头扁钩担,镰刀磨石席荚子,蓑衣泥抹草编等等,都是生产队、庄稼人的必备之品。因割麦前就这么一个会,这些生产资料及夏季用品,是家家必买,人人必备的物品,因此销货量非常大。再就是儿童玩具,也是一大亮点,如规格各异的画彩小泥壶,大小不等的红色或粉红色的小谷斗箢、关公刀、小花车、货郎鼓、小棒槌(也叫花儿棒槌)等等都是儿童喜爱的玩意,也是大人必买的东西。再就是说书的,唱戏的,耍把式卖艺的,玩皮影的,玩洋片的,喊街的,说花相的等等,可以说是陆行八道,五花八门,三教九流基本全有。
到了会上,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了。黑压压的人流摩肩接踵,南来北往的,东拐的,西去的潮水一般。脚步声,叫卖声,喊叫声,说笑声,问候声,撞击声,声音嘈杂,挎箢的,提篮的,肩扛的,手提的,拥拥挤挤,树荫旁,茶棚下,街门口,巷陌处皆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爷爷告诉我:“这个丁屯会啊,是个老古会,也是个香火会,远近闻名,每年逢会,连南京的、济南的商客都来赶这个会。今年是个经济困难时期,物资匮乏,还有各种限制,但赶会的人仍然很多,生意买卖也不算少(多为生产资料及夏季用品)不过今年与往年不同的是:整个会上没有一家酒馆、饭店、包子铺什么的,甚至连卖熟食的都没有。就连那地道的名吃――‘丸子开锅汤水任喝’的丸子锅也没有。”我爷爷领着我转完了整个会场,也没有发现卖什么吃的,只好对我说:“你已饿了,你看会上也没有卖什么吃的,有钱无市,咱不赶了,回家吃饭。”我是极不情愿地跟着爷爷离开了热闹的会场。离开时仍不时地四下里张望,万一哪儿冒出一家卖地瓜的也行,吃块地瓜也能充充饥,其实这时已没有地瓜了,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往年这时有卖煮大豌豆的,今年也没有发现。这饥肠咕噜的滋味实在难受,我简直光想哭。
当走到了庄西村外时,迎面走来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大娘,看年纪有五六十岁。她走到我爷爷的跟前,四下里看了看,然后神秘兮兮地小声问我爷爷:“您吃鸡蛋吗?”我爷爷一听顿时眼睛随之一亮,向四周看了看,亦小声地问:“有吗?”“有,跟我来。”老大娘完全像个电影里边的地下工作者,经侦察四周没有发现“敌情”,便领俺爷俩往西而行,走了约有200米远,然后拐往路北走进一片麦地,来到了有几座坟茔的地方停下。老大娘仍是先往四周看了看,确定没发现异常后,便蹲下身来,在一坟茔前的空地处,双手扒开松土,取出了煮熟的鸡蛋。我爷爷买了十个鸡蛋。啊,这真是天上掉下馅饼来!饥肠辘辘的我拿过鸡蛋就吃。吃了几个鸡蛋后,饿意已消,心里舒服多了,就跟着爷爷高高兴兴地往家赶。
走在路上,爷爷说:“你说怪不怪,这么大的会,这么多的人竟没有卖什么吃的,不知那些赶会的人,还有那些远道而来的生意人是怎么对付这饥肠的?”我说:“爷爷,人家八成都在家里带着饭来赶会的,要不他们能不饿吗?咱要早知道没有卖什么吃的,咱带两个窝窝头也不致挨饿吧!”“谁说不是呢。”爷爷说:“我想会上一定有卖饭的,八成都象卖鸡蛋的那个老大娘一样是藏着卖的,只是咱没找到。”我不解地问爷爷:“爷爷,为什么要藏着卖呢?买的看不见卖的,那卖的还能卖到钱吗?”爷爷告诉我说:“现在是经济困难时期,上级不让随便买卖吃的(因粮食紧缺),说是什么投机倒把,要是叫逮着还得没收挨罚呢!”“噢……”我当时是似懂非懂,反正我已吃了几个鸡蛋,肚子也不饿了,也就不去想那些个什么了。
时过境迁,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四月八会仍是年年逢,不过现在的会也多了,集也多了,物资也丰富了,可以说是月月有会,天天逢集,村村有超市,家家有钱花。就连我村也于十年前逢了集兴了会。不论集上会上都是物满为“患”,琳琅满目,有人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要啥有啥,应有尽有。那吃食、水果、烟酒糖茶奶,还是山珍海味,鸡鸭鱼肉蛋,可以说是想吃什么问问嘴,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现在天天在过年。真是吃着甘蔗上高楼――步步高节节甜。
如今的丁屯会,七十年代时就一析为二,黄山镇驻地也逢上了四月八会。两个会同时逢,生意买卖同样兴隆。现在我虽说不能年年去赶四月八会,但隔三差五的去赶上一回,也还能找找我童年时代赶会的感觉,也是一种消遣和娱乐。这会赶得多也罢,赶得少也罢,回想起来,再也没碰到过六十年代的那个四月八会的那种情景。任何哪一年的四月八会赶过之后便没有了记忆,唯有那个四月八会印象最深,那确确实实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四月八会。
(孙汉林撰文)
罗庄人的煎饼和其他面食
罗庄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农作物十分丰富,而主要的农作物是麦子。我们都知道麦子磨成面粉,经过蒸、煮、烤、炸,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面食,各样的美味面食便是罗庄人的主食。
罗庄位于鲁南地区,同鲁南一带的民间饮食风俗一样,以面食为主食,并且最喜欢吃的面食就是煎饼。烙煎饼的主要器具鲁南人称为鏊子,这是鲁南苏北民间生活不可缺少的家庭器具。鏊子产地就是古今著名的罗庄区傅庄镇。山东有句俗语叫:江青吃煎饼—背着鏊子上北京。这里提及的鏊子据说是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派后勤人员专门到傅庄劳模店子订做的特制优质品。
鏊子是圆形铁制的,中心稍凸,其下用柴火、玉米秸,麦穰等加热,上面烙煎饼。烙煎饼的原料有麦子、高梁、玉米等,旧社会罗庄老百姓以穇子为主,家境好一些才拌有高梁、大麦、小麦。穇子,罗庄旧时特有的农作物,种在多水的洼地里,属于阴性谷物。老百姓认为穇子吸收了一些害虫的毒液,有毒气,而当年灾荒时老百姓吃穇子煎饼又多是舍不得丢掉面上那层皮,都带皮磨成糊。因此罗庄老百姓吃穇子煎饼时一定会就着辣椒吃。老百姓认为吃辣椒,有刺激性,可出汗排毒,有助食和消毒作用。
罗庄人烙煎饼前都要将原料淘好洗净,提前一天用山泉水浸泡,次日一清早便推磨磨成糊。
罗庄老百姓又把烙煎饼称为滚煎饼。滚煎饼时,把鏊子支好,再把风箱嘴对准鏊框子的进风口。风箱上铺一块油布,压一块石头,不叫它摇晃,一边滚煎饼,一边要拉风箱。点着火后,把鏊子烧匀了,要先用油搭子把鏊子擦一遍。油搭子,是用十几层布缝制的方形擦子,上面渗着食油,用来擦鏊子,为防煎饼粘连鏊子揭不下来。正式烙时,从盆里捧起一把糊子,团一个团儿,往鏊子上轻轻一放,“吱啦”一声,鏊子上冒出一股白烟。手里推着糊子团,围着鏊子滚一圈,一张煎饼基本完成。
别看着简单,其实滚煎饼还有很多学问,煎饼滚得好不好,关键是鏊子烧得均匀不均匀。烧得太热的地方,煎饼会出窟窿,因为那地方不沾糊子。太凉,粘的糊子少,不均匀。滚糊子时,速度慢了,鏊子上粘的糊子多了,煎饼就厚,像鞋底。罗庄的煎饼以薄为特点,农村的妇女个个是烙煎饼的能工巧手。
煎饼烙好,色香味美,山东籍的大文学家蒲松龄曾经写过一篇《煎饼赋》,在文中赞叹刚做好的煎饼“圆如银月,大如铜缸,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好吃的孩子们抢着吃刚做好的煎饼,鲁南地区流传一句孩子争着吃煎饼的谚语:“麦子煎饼卷鸡蛋,不给我吃俺不念(书)。”
吃过煎饼的人都知道,刚刚从鏊子上揭下的煎饼是酥脆松软的,可以将其卷着吃,所以有煎饼“卷”一说。煎饼做好后,可以卷各种菜肴吃,过去农忙时,没有时间炒菜,煎饼卷大葱和甜酱,既简单有好吃。而且当地老百姓认为吃高梁煎饼就大葱,能通阳、发汗和生津,还能治头痛、壮筋骨等。
煎饼还有个重要特点是便于储存,农忙季节可吃三五天或更多时间,在冬天特殊情况吃十天半月,有的凉干可吃一月以上。解放战争时期,华中野战军的口号是:反攻反攻,反到山东,一个煎饼,一匙大酱,一棵大葱,解放全国,打到南京,活捉老蒋,直攘广东。临沂的煎饼自古以来,一直是重要军粮。有人估算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八路军、新四军和各野战军所吃掉的临沂煎饼能铺满地球。新四军驻临沂期间,以罗庄为主南至枣庄一带,其主食就是煎饼。
罗庄以面粉做的主食除煎饼外,还有馍馍、挂面、龙须面各种面条、花卷、春卷、油条、馓子、麻花、如意卷、菜盒子、桃包子、大包子、小笼包、豆沙包(红小豆白糖或红糖)、饺子(各种馅的水饺),还有油饼、馅饼、烤排、烧饼、锅饼、酥饼、千层饼、马蹄酥、到口酥、寿糕、开口笑等点心,多种多样。
罗庄的面食风俗也很多,如第一次走岳父母家的闺女婿要吃面条,表示缘分结得长长久久,如后来有了孩子,再来时丈母娘大多会包水饺款待,而且水饺要象元宝,象征吉利发财。若有小孩子闹哄,水饺煮时间长了走馅,不能说破了要说肥了,表示日子过得富足。
还有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来到之时,在临沂市罗庄区的某些地区,民间素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据说,在当天一些市民会将面粉加入五颜六色的蔬菜汁、水果汁,做成多彩面条,再配上各种调料,以达到解暑消凉的目的。
(许丽雯撰文)
罗庄文化遗迹
罗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丰富的文化遗存是体现罗庄风貌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载体,它是临沂罗庄传统文化的物证,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粹。
(一)古遗址
1.湖台遗址,新石器时代、夏、商、周,位于罗庄区盛庄庄街道护台小区南,东距罗四路1.5公里,湖台遗址东西长、南北宽,基本呈长方形,中心隆起,四周低缓,呈龟盖形。北为护台小区;南临湖北路;东为区法院;西为区检察院和临沂大学双月湖校区。遗址南北长420米,东西宽340米,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其四周洼地均为黑土,唯湖台为以黄沙土为主的五色土堆积而成。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显示,1980年、1983年考古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当时出土了大量的新、旧石器时代的石、陶器,有残石、碥琮、石指环、双孔石铲、石矛头、蛋壳陶等,其中数件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全国罕见,代表了原始社会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本次普查工作中,地表采集有龙山文化罐残片、鼎足,周鬲残片、罐残片,汉代盆残片等。该遗址在2003年9月被临沂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晏驾墩遗址,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晏驾墩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册山街道五寺庄村西北约1000米,平原地貌。遗址高隆,东西约450米,南北约430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较厚,约2---4米,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时期以及汉代的遗存。采集标本有夹砂红陶凿形鼎足、泥质黑陶觯形杯、石斧、蘑菇纽器盖、灰陶豆柄等。1983年被临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晏驾墩遗址是我市一处难得的古遗址,对研究东夷文化的发展、聚落和商周时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3.宝泉寺遗址,宋、元、明、清,宝泉寺遗址位于罗庄区罗庄办事处朱陈社区西,为河边台地,遗址高于四周。遗址东距206国道300米,南临涑河,北距新华路约1.2公里,西距后黄土堰村约2公里。遗址面积约1.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遗址上现存元明清重修碑10通,墓塔一座。该寺始建于宋代,元、明、清重修,元代延祐五年(1318年)重修,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后经历次重修扩建,至清末民国初时,已有600亩的规模,成为沂州四大名寺之一。1938年4月,日军侵占朱陈,宝泉寺遭到严重破坏,后又经“文化大革命”破坏,千年古刹只剩断壁残垣。1989年重建宝泉寺,宝泉寺遗址历史悠久,古庙址地下文化堆积厚,地上又有古碑刻、石墓塔等较丰富的文物,沿河周围并有亿万年前的笔角石、鱼等古生物化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研究价值,故宝泉寺遗址于2003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朱陈窑址,北朝晚期-唐、宋,位于罗庄街道朱陈社区宝泉寺公园内涑河两岸,东距206国道300米,北距新华路约1.3公里,西距后黄土堰村约2公里。窑址分布于南涑河两岸与余粮沟西岸,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00米,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在此范围内到处都散落着不同时期的瓷片和窑具。据有关资料记载,从河边和路沟的断崖上,可见部分文化层堆积,有的厚达1米左右,采集物多以碗与罐为主,窑具有三叉支钉、圆柱形支具、垫饼、垫板等。通过对瓷器类型与窑具等的综合对比分析,推定该瓷窑址创烧于北朝晚期,可能延续至唐、宋或更晚仍然烧造器物。从采集的器物标本看,朱陈窑的烧造技术较前有进步,釉色比较纯正,釉面光洁晶莹,施釉薄而均匀,胎釉结合紧密,胎骨制作规整。胎色呈浅黄、白或肉红色,釉呈白、黑、绿色。从发现的器物类型看,器类简单,标本完整者不多,以碗和罐为主。
朱陈窑址于1989年被临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为山东地区陶瓷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较丰富的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5.舜过城遗址,东周、汉、晋,位于罗庄区傅庄街道后站村东北约500米,属于南北走向丘陵地貌,面积约5万平方米。西距206国道约200米,东距老206国道约1.5公里,南2公里为中店子村,北距三德路700米。遗址部分城墙犹存,高约1---2米,宽约10---20米。墙外原有七处烽火台,现在仅有两处隐约可见,其长宽不一,约在20---80米之间,从断面进行观察,城墙系用黄褐色粗砂黏土层层夯筑而成,夯土层厚约12----15厘米,较为平整,地表采集有东周筒瓦、板瓦、盆、罐残片,汉代筒瓦、罐、盆口沿残片。现城内是临沂东山驾校驾驶训练场地,多为水泥硬化路面,建有模拟坡道等多条道路,遗址南部建有办公楼、蓄水池等。舜过城遗址在1983年被临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临沂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十里堡遗址,汉,位于罗庄区盛庄街道金九路北,十里堡村北100米。遗址地处平原地带,地势平缓,南北长东西宽,分布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该遗址地表采集有汉代灰陶板瓦、罐口沿。现今遗址基本都被房屋和道路所覆盖,地表已经难以采集到有价值的标本。
7.后盛庄遗址,新时期时代、汉,位于盛庄街道后盛庄居委西,东南200米为前盛庄,西南200米为营子村,西北2公里为孟家园村,正东500米是通达路,正南约500米是金九路。遗址地处平原,地势平缓。遗址内有水渠、渡槽、水泵机房,遗址约呈边长650米的正方形存在,面积约为38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该遗址1989年被临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采集到龙山文化灰陶筒瓦、板瓦、鸟啄形鼎足、红陶鬶黑陶壶底与盆沿等残片,本次调查采集有汉代瓦、盆、罐残片,对于研究本地区聚落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8.店子遗址,新时期时代、汉,位于罗庄区盛庄街道店子村西北50米,南邻营子村,东距罗四路约1.5公里。遗址地处平原地带,地势平缓,南北长东西宽,面积约为76000平方米。该遗址于1989年被临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地表采集有汉代灰陶板瓦、罐口沿。现今遗址基本都被房屋和道路所覆盖,地表已经难以采集到有价值的标本。
9.西册山遗址,汉,位于册山街道册山村西北,东距后村约1.5公里。遗址地处平原地带,地势平缓,基本呈方形,分布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该遗址于1989年被临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地表采集有东周盆残片和汉代灰陶板瓦、罐口沿。
10.肖庄遗址,东周、汉,位于高都街道肖庄村南400米,东、南200米均为沂河。遗址地势平缓,属于平原地貌,面积约16.8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地表采集有东周时期罐、汉代盆和罐等残片。该遗址被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1.常旺遗址,汉,位于罗庄区高都街道常旺村西30米,北临冉家庄村。面积约7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30米。采集有灰陶板瓦残片等。该遗址对于研究汉代民俗、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12.陈白庄遗址,汉,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盛庄街道陈白庄村西南500米,东临傅白庄村。面积约11.5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遗址连绵相连,属于一个整体。清理瓮棺墓葬一座。采集有灰陶板瓦残片等。遗址现状:陈白庄遗址南北长,东西宽,基本呈长方形,整体地势平缓,南部紧靠陈白庄村。现遗址大部分作为农业生产用地,种植小麦等农作物,东南部有少量杨树林,还有一部分已作为村民住宅。
13.王三岗遗址,新时期时代、商、周、汉,位于盛庄庄街道王三岗村南200米处,北距化武路约500米,东临张家三岗村,南距沂河路约2公里。遗址地势高起,1977年发现。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400米,总面积约180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1.0---2.2米,内涵丰富,出土和采集的遗物百余件,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等。该遗址在1992年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次调查中采集标本有龙山文化罐残片、鼎残片,商周时期罐残片、鬲残片,汉代罐、盆、壶、板瓦、筒瓦残片等,对于研究本地区聚落分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4.三岗店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汉,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盛庄街道三岗店子村东南临,南临王家三岗村。面积约13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80米。采集遗物有:龙山文化夹砂褐陶盆形鼎、鸟喙形鼎足,夹砂黑陶罐、盆、匜口沿、器盖;商周时期夹砂灰陶鬲足;汉代砖瓦等残片。该遗址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至汉代民俗、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现状:三岗店遗址基本呈方形,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为平原地貌,地势平缓。该遗址西部保存较好,现为荒地和水塘,南部被住宅侵占,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15.西高都遗址,汉,位于高都街道西高都村西北50米,东临东高都村。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采集有灰陶筒瓦残片、罐口沿等。该遗址对于研究汉代民俗、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现状:西高都遗址南北宽,东西长,基本呈长方形,整体地势平缓,南部紧靠西高都村。现遗址大部分作为农业生产用地,种植小麦等农作物,西南部有少量杨树林,还有一部分已作为村民住宅。
16.后盛庄东遗址,汉,位于盛庄街道后盛庄居委东,西距蒙山大道约400米,北紧邻清河南路,南距沂河路约700米。面积10万平方米,呈长方形。遗址现已基本被村居民宅和厂房所覆盖,西部有一处南北走向的集市。调查中地表采集有汉代瓦残片。
17.尚屯遗址,商、周、汉,尚屯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盛庄街道尚屯村东北,东距陈家白庄村200米。面积约5.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40米。采集有商周时期夹砂灰陶绳纹鬲残片,汉代板瓦残片等。尚屯遗址为平原地貌,地势平缓,土质肥沃,适宜耕种,遗址东部农业用地种植有小麦等农作物。遗址所处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18.孙对河东遗址,商、周、汉,位于罗庄区盛庄街道孙对河东,北600米为王家对河村,东400米是陷泥河。该遗址地势平缓,属于平原地貌,东西长、南北宽,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约0.5米。现遗址大部分被用作农业生产用地,有少量成片的树林。在本次调查中地表采集有周盆残片,罐残片,瓦舌;汉代盆残片等。
19.孙对河遗址,商、周、汉,位于罗庄区盛庄街道孙对河村西100米,南800米为崔王庄村,北500米是黄家对河村。遗址属于平原地貌,地势平缓,基本呈长方形,分布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据第二次文物普查资料记载,地表采集有东周盆残片,罐残片,瓦舌;汉代盆残片,瓦片,本次调查采集有汉代板瓦残片,为本地区聚落分布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20.大埠东遗址,汉,位于罗庄区盛庄街道大埠东社区东,东100米是沂河,南约100米是清河南路。遗址地处平原地带,地势平缓,大埠东遗址南北长、东西宽,基本呈长方形,现今遗址基本都被房屋和道路所覆盖。分布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该遗址于1989年被临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今遗址基本都被房屋和道路所覆盖,地表难以采集到有价值标本。
21.朱家地遗址,夏、商、汉,位于罗庄区罗庄街道朱家地村东北15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80米。采集有灰陶罐、壶口沿、豆把等。该遗址对于研究夏商、汉代民俗、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22.桥西头遗址,汉,位于罗庄街道桥西头社区东北,东500米是沂蒙新村,紧邻罗程路。遗址地势平缓,属于平原地貌,面积约为2.25万平方米。现遗址上基本为村居民宅、厂房和道路所占压,有少量成片的树林。调查中地表采集有汉代瓦残片等。
23.小丁遗址,战国、汉,位于罗庄区傅庄街道小丁庄村西,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60米。采集有灰陶筒瓦、板瓦残片等。该遗址对于研究战国、汉代民俗、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早年被开发为农林用地,现用于种植经济树种,文化遗存被埋于地下。
24.花埠岭遗址,汉、魏、晋,位于罗庄区傅庄街道花埠岭村西,面积约1.3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30米。采集有灰陶板瓦残片等。该遗址对于研究汉、魏晋民俗和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遗址现为耕地,所在地人口稠密,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和工商业经营。
25.东小车遗址,汉,位于罗庄区傅庄街道东小车庄村东南,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采集有灰陶板瓦等残片。遗址年代久远,受自然因素破坏,已难见当年面貌,早年被开发推平,不合理利用更加剧了遗址的损毁。
26.西大车遗址,汉、魏、晋、宋,位于临沂市罗庄区傅庄街道西大车庄村北50米,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采集有灰陶板瓦、罐口沿等。早年被损毁推平,现被村民作为丧葬用地,散布有大量坟丘,文化遗存被埋于地下。
27.彭庄遗址,汉,位于临沂市罗庄区傅庄街道彭庄村西北100米。遗址面积约4.8万平方米,采集有灰陶筒瓦、板瓦残片、豆盘、豆把等。早年被开发为农林用地,现被村民作为丧葬用地,分布大量近现代坟丘,文化遗存被埋于地下。
28.前站遗址,商、周、汉,临沂市罗庄区傅庄街道前站村西5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采集有商周时期夹砂灰陶绳纹鬲足、口沿,汉代灰陶罐口沿等。遗址现为林地,文化遗存被埋于地下。
29.南杨遗址,汉,位于临沂市罗庄区高都街道南杨庄东,北200米为杨村。文化堆积厚约0.30米。采集有夹砂灰陶鬲足、夹砂灰陶绳纹罐残片等。南杨遗址基本呈方形,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为平原地貌,地势平缓。该遗址西部保存较好,现为农业生产用地,东部被住宅侵占,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30.西店南遗址,汉,位于罗庄区傅庄街道西店子村南500米,东距新206国道约700米,西距京沪高速公路约1.1公里,南400米为东新庄村。遗址地势平缓,属于平原地貌。遗址基本呈方形,南北略长,分布面积约为4.2万平方米。当时在该遗址采集到汉代灰陶板瓦残片,该遗址在1989年被临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1.东店东遗址,汉,位于傅庄街道东店子村东100米,东距206国道约800米,西距新206国道约500米,北距西徐家林村约1.5公里。遗址地处平原地带,地势平缓,南北长东西宽,基本呈长方形,分布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该遗址于1989年被临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以往的文物调查中地表采集有汉代灰陶板瓦、罐口沿。现今遗址基本都被房屋和道路所覆盖,地表已经难以采集到有价值的标本。
32.东店遗址,东周、汉、宋,位于罗庄区街道汤庄办事处东店子村北,地势平缓,属于平原地貌,南北长、东西宽,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东距206国道约300米,西距新206国道约1公里,北距西徐家林村约1.1公里,南紧临东店子村。现遗址大部分被用作农业生产用地,有少量成片的树林。在本次调查中地表采集有东周盆残片,罐残片,瓦舌;汉代盆残片,瓦片;宋代白瓷片等。
33.西店子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汉、隋、唐、宋,西店子遗址位于罗庄区傅庄街道西店子村西邻,东距新206国道约800米,西距京沪高速公路约1公里,北400米为前站村。遗址基本呈方形,面积约7.7万平方米,地势平缓,属于平原地形。遗址分布面积较大,文化堆积丰厚,采集标本较多,据有关文物普查资料记载,早期文物调查采集有龙山文化夹砂红陶鬶片和商周时期夹砂灰陶鬲足,本次调查地表采集有宋代瓷片,隋唐瓦残片,周代罐残片,汉瓦残片等,并在标志碑附近发现一石鼓,石鼓周身表面无刻字,无资料进行考证,民间传说为唐代石鼓,为进一步研究本地区聚落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该遗址在1989年被临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4.赵庄遗址,新石器时代、东周、汉、元、明,位于临沂市罗庄区傅庄街道赵庄村西北300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40米。采集有龙山文化石铲等。遗址现为耕地,文化遗存被埋地下。
35.寇对河遗址,汉,位于临沂市罗庄区盛庄街道寇家对河村北邻、南500米为黄对河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采集有大汶口文化夹砂红陶圆锥形鼎足,汉代砖瓦残片等。遗址年代久远,受自然因素破坏,已难见当年面貌,早年被开发为耕作用地,文化遗存被埋地下。
36.孙岑石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汉,遗址位于罗庄区盛庄庄街道孙家岑石村西,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距地表深约0.30米。采集有大汶口文化夹砂红陶凿形鼎足、罐残片,龙山文化夹砂黑陶罐片、鬹把及石斧,商周时期夹砂灰陶绳纹鬲足、口沿,汉代砖瓦残片等。早年被开发为耕作用地,文化遗存被埋地下。
37.三岗店西南遗址,汉,位于罗庄区盛庄街道三岗店子村西南10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60米。采集有灰陶板瓦残片等。遗址早年被开发为耕作用地,文化遗存被埋地下。
38.孟家园遗址,汉,位于盛庄庄街道孟家园村西,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采集有灰陶板瓦残片等。遗址早年被推平,现用作居住用地,文化遗存被埋于地下。
39.后焦邱遗址,东周、汉,后焦邱遗址位于傅庄街道后焦邱村北50米,南100米为前焦邱村,东距206国道约2公里。遗址地处平原,地势低缓,东西长,南北宽,分布面积约为19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60米。本次调查采集有东周时期罐残片和汉代筒瓦、板瓦、盆残片,对于研究本地区聚落分布具有一定的价值。该遗址东部现为农业生产用地,对遗址保护较好,西部被住宅侵占,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中部有一条南北方向的水渠。
40.孟家庄遗址,商、周、汉,孟家遗址位于傅庄街道孟家庄村东北台地,西400米为岳旦子村。遗址地势平缓,平原地貌,基本呈方形,面积约8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厚约0.50米,采集有汉代盆、瓦、罐残片等。孟家庄遗址为平原地貌,地势平缓,孟庄遗址现基本已被农田所覆盖,西部、北部小部分被村居民宅所占压。
41.大河湾西南遗址,商、周、汉,位于傅庄街道大河湾村西南500米,西300米为城子村。大河湾西南遗址呈长方形,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地处平原,地势平缓。该遗址现基本为农用耕地,有成片的小树林和小片坟地,农作物的覆盖对遗址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西部保存较好。地表采集有商周时期夹砂灰陶鬲足、绳纹鬲和罐残片等。
42.北老屯遗址,商、周,位于罗庄区罗庄街道北老屯社区内,西800米为206国道。遗址地处平原地带,地势平缓,南北长东西宽,分布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地表采集有商周时期夹砂灰陶绳纹鬲口沿等残片,现今遗址基本都被房屋和道路所覆盖,难以采集到标本。
43.大丁庄遗址,东周、汉,位于罗庄区傅庄街道大丁庄村东,面积约4.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采集有灰陶罐口沿、罐底等残片。早年被损毁推平,文化遗存被埋于地下。
44.侯三岗遗址,汉,临沂市罗庄区盛庄庄街道侯家三岗村南5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80米。采集有灰陶板瓦残片、罐口沿等。该遗址对于研究汉代民俗、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遗址现为耕地,文化遗存被埋于地下。
45.蜈蚣三忌西北遗址,汉、唐,位于盛庄庄街道蜈蚣三忌村西北,面积约18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采集有灰陶筒瓦、板瓦残片,罐口沿等。遗址现为耕地,文化遗存被埋于地下。
46.蜈蚣三忌遗址,新石器时代、汉、唐、宋,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汉代文化遗存,位于盛庄庄街道蜈蚣三忌村东南10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30米。采集有龙山文化夹砂褐陶鸟喙形鼎足,汉代板瓦残片等。遗址现为耕地,文化遗存被埋于地下。
47.东石埠南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汉、魏晋,位于罗庄区盛庄庄街道东石埠村南邻,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暴露有灰坑。采集遗物有:龙山文化夹砂褐陶鼎足、红陶罐口沿、泥质灰陶罐、黑陶钵口沿、白陶鬹流、鬹足以及石斧;商周时期夹砂灰陶绳纹鬲口沿、鬲足、甗残片,泥质灰陶豆盘;汉代泥质灰陶板瓦残片等。遗址现为水塘和耕地,早年被开发为耕地,文化遗存被埋于地下。
48.东石埠遗址,夏、商、周、汉,位于罗庄区盛庄庄街道东石埠村北1公里,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采集有龙山文化夹砂黑陶罐口沿、白陶鬹残片,泥质黑陶蛋壳杯残片等。遗址现为闲置用地,零星散布有近代坟丘。
49.汤庄遗址,汉,位于罗庄区傅庄街道汤庄村南10米、北2公里为欣安庄村。面积约1.7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40米。采集有灰陶筒瓦残片、罐口沿等。该遗址对于研究汉代民俗、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遗址散布面积约1.7万平方米,早年被村民作为丧葬用地,现分布大量近现代坟丘。
50.朱张桥遗址,汉,山东省临沂市罗庄街道朱张桥河北村西10米。面积为11000平方米。遗址现为耕地,文化遗存被埋地下。
51.吴白庄遗址,汉,遗址位于临沂市罗庄区盛庄街道吴家白庄东2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早年被开发为耕作用地,文化遗存被埋于地下。该遗址对于研究汉代民俗、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52.大柱山遗址,汉,遗址位于临沂市罗庄区傅庄街道大柱山村北1公里,面积约38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60米,采集有灰陶板瓦等残片。该遗址对于研究汉代民俗、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53.徐家遗址、新石器时代、战国、汉、唐、宋,罗庄区傅庄街道西徐家林村西1公里。面积为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距地表深约0.30米。据有关资料记载遗址采集有龙山文化夹砂灰陶残片、网坠,战国时期泥质灰陶豆盘、铜镞,汉代泥质灰陶筒瓦残片等。本次调查采集有汉代瓦、罐残片,唐宋时期白瓷片。
54.张家旦遗址,汉、唐、宋,遗址位于傅庄街道张家旦子村西100米,西200米为前焦邱村。遗址地处平原,地势平缓,基本呈方形,分布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70米,地表采集有汉代灰陶筒瓦、板瓦残片和唐宋时期瓷片等,为本地区聚落分布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55.大河湾遗址,汉,大河湾遗址位于傅庄街道大河湾村西北,西500米为城子村。遗址所处平原地区,地势平缓,中部一条涑河支流穿过。遗址基本呈方形,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地表采集有汉代灰陶板瓦残片等,对于研究本地区聚落分布具有一定的价值。
56.东三重遗址,汉,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傅庄街道东三重村南1公里,东400米为王家庄村,西约1公里是涑河。遗址地势低缓,属于平原地貌,基本呈方形,分布面积约6.8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1.5米,地表采集有汉代灰陶板瓦等残片,为研究聚落分布提供了价值资料。遗址基本被农用耕地所覆盖,有少量树林。
57.王庄遗址,东周、汉,位于傅庄街道王家庄村东,南200米为小李庄村,西2.5公里处是涑河。遗址属于平原地貌,地势平缓。遗址基本呈方形,分布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80米,地表采集有东周时期罐、瓦残片和汉代瓦残片等,为研究本地区聚落分布提供了价值资料。
58.薛庄遗址,汉,罗庄区高都街道薛家庄村北邻。面积为20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遗址现被当地群众作为农业生产用地,破坏较为严重,地表仅留有部分石刻、碎陶片等文化遗存。
59.北茶棚遗址,汉,遗址位于临沂市罗庄区高都街道北茶棚村东北150米,面积约315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60米。遗址早年被当地村民开垦为耕地,常年耕作,文化遗迹埋于地下,地表偶能采集有灰陶筒瓦、花纹砖残片等。
60.小塘崖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汉,遗址位于罗庄区高都街道小塘崖村南150米,现存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1米。采集有夹砂灰陶鬲足、泥质灰陶豆把、罐口沿等。该遗址对于研究商周、汉代民俗、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遗址现为林地,周围少有人类活动侵扰。
61.西册山南遗址,汉,罗庄区册山街道西册山村南50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80米。采集有灰陶筒瓦、瓦当残片等。该遗址对于研究汉代民俗、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遗址为平原地貌,基本呈方形,现遗址大部分为农用耕地,种植有大量农作物,东部小部分被住宅所占压。
62.同沂遗址,汉,罗庄区册山街道同沂庄村北。面积为483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40米。采集有灰陶砖、板瓦残片等。该遗址对于研究汉代民俗、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早年被开发为耕作用地,文化遗存被埋于地下。
63.侯沂遗址,商、周、汉,罗庄区册山街道侯沂庄村西300米。面积为93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60米。采集有商周时期夹砂灰陶绳纹鬲足、口沿,汉代板瓦残片等。该遗址对于研究商、周、汉代民俗、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遗址现为农业生产用地。
64.新桥遗址,汉,罗庄区册山街道新桥村西北1.5公里,文化堆积厚约0.50米。采集有灰陶砖、板瓦残片等。遗址属汉代文化遗存,面积约2.24万平方米,早年被开发为耕作用地,文化遗存被埋于地下。
65.房岭屯遗址,汉,位于罗庄区册山街道房岭屯村北1公里,面积约3.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60米。采集有灰陶筒瓦、板瓦残片等。该遗址对于研究汉代民俗、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早年被开发为耕作用地,文化遗存被埋于地下。
66.沟角遗址,汉,位于罗庄区册山街道沟角村西500米,面积约3.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采集有灰陶板瓦残片等。该遗址对于研究汉代民俗、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早年被开发为耕作用地,文化遗存被埋于地下。
67.五寺庄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战国、汉,罗庄区册山街道五寺庄村西南500米。面积为672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1米。采集遗物有:大汶口文化夹砂红陶凿形鼎足,夹砂褐陶划纹罐腹片、瓮残片;龙山文化夹砂红陶鼎足,夹砂灰陶罐口沿、盆口沿、钵口沿,泥质黑陶壶口沿、钵口沿、弦纹罐口沿、蛋壳黑陶杯残片以及石铲、凿、斧、镞、角镖;商周时期夹砂灰陶绳纹鬲口沿、绳纹鬲足、绳纹甗残片;汉代泥质灰陶板瓦残片等。(见《考古》1961年11期)。该遗址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商周、汉代民俗、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遗址年代久远,受自然因素破坏,已难见当年面貌,早年开发为耕作用地,将遗址埋于地下。
68.老沂庄遗址,春秋、战国、汉,位于罗庄区册山街道老沂庄东南,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采集有灰陶筒瓦残片、罐口沿等。该遗址对于研究汉代民俗、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早年开发为耕地,将遗址埋于地下。
69.房庄遗址,汉,位于册山街道房庄北20米,面积约5.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采集有灰陶筒瓦、板瓦残片等。该遗址对于研究汉代民俗、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遗址现为林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
70.南张庄遗址,汉、隋、唐、宋、元,南张庄遗址位于傅庄街道南张庄村东100米,南紧邻张庄村,西约2公里是涑河。南张庄遗址基本呈方形,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为平原地貌,地势平缓。地表采集有汉代灰陶筒瓦、板瓦残片、罐口沿;宋元瓷片;隋唐青瓷片等。该遗址现大部分为农业生产用地,中部地势较低,东部小部分被住宅侵占,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71.于庄遗址,汉,于庄遗址位于傅庄街道于庄村北、南300米为东三重村,西约1公里是涑河。遗址南北长140米,东西长160米,采集有汉代灰陶板瓦残片等。于庄遗址基本呈方形,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为平原地貌,地势平缓。该遗址中部是农业生产用地,用于大棚种植,南部和西部被现代住宅所侵占。
72.西三重遗址,汉,西三重遗址位于傅庄街道西三重村北50米、西200米为杨家河湾村,东200米是涑河。遗址基本呈方形,分布面积较大,约53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该遗址地处平原,地势平缓,有几处壕沟和水塘。地表采集有汉代灰陶板瓦残片等,对于研究聚落分布有一定价值意义。
73.杨家河湾遗址,汉,位于傅庄街道杨河湾村北、北500米为城子村,东约500米是涑河。遗址基本呈方形,地势平缓,分布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比较丰富,地表采集有汉代灰陶瓦、瓮、罐残片等。
74.傅庄遗址,商、周、汉,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傅庄街道傅庄村东500米,南200米为小河湾村,东400米是涑河。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1米,采集有商周时期夹砂灰陶鬲足;汉代板瓦、盆、罐残片等,傅庄遗址南北略长基本呈长方形,为平原地貌,地势平缓。现该遗址多为农业生产用地,西北部被村居民宅所占压,有少量坟冢和树木,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75.前龙泉屯遗址,商、周、汉,位于傅庄街道前龙泉屯村北、西300米为206国道。遗址地势平缓,平原地貌。遗址呈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分布面积约2.8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40米,采集有商周时期的夹砂褐陶绳纹鬲残片、残石斧和汉代瓦残片等,对本地区聚落分布提供了价值资料。
76.西店遗址,汉、魏、晋,位于罗庄区傅庄街道西店子村西北200米、东距新206国道约500米,西距京沪高速公路约1.2公里,北400米为前站村。遗址基本呈方形,面积约为5800平方米,遗址中心为一高台地,四周地势平缓,属于平原地貌,地表文化堆积情况一般,采集有汉代盆口沿及魏晋瓦残片。
77.上王庄遗址,商、周、汉,位于傅庄街道上王家庄东1公里处,东400米是新206国道。遗址地处平原,地势平缓,基本呈方形,分布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30米,地表采集有商周时期夹砂褐陶绳纹鬲残片和汉代瓦残片等,对于研究本地区聚落分布有一定重要价值。
78.下王家遗址,汉,位于傅庄街道下王庄村北50米、东400米为陈岭村,西200米为京沪高速公路。遗址地处平原,地势平缓,基本呈方形,分布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60米,地表采集有汉代灰陶板瓦残片、罐口沿等。
79.朱家地南遗址,汉,位于罗庄街道朱家地村南,西距通达南路约3公里,南600米是小山后村。遗址所处属于平原地貌,地势平缓,基本呈方形,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该遗址于1989年被临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堆积较为丰富,现遗址大部已成为农业生产用地。在本次调查中地表采集有汉代红砖、釉陶罐、板瓦、筒瓦、罐等标本,为研究本地区聚落址分布提供了价值资料。
80.朱陈遗址,商、周、汉、唐、宋,位于罗庄区罗庄街道朱陈西北1.5公里处,其地势较为平缓,属于平原地貌,遗址大体呈方形,面积约3.8万平方米。西距京沪高速公路约1.5公里,南距后黄土堰村1公里,北临新华路。遗址西北部多为树林,东南部为农业生产用地。地表采集到汉代盆口沿残片,汉代筒瓦残片,战国筒瓦残片,战国豆柄残片以及唐宋时期窑具。
81.朱陈西遗址,商、周、汉,位于罗庄区罗庄街道朱陈西500米处,其地势较为平缓,属于平原地貌。东距火炬路约1.5公里,遗址大体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宽,面积约为6.6万平方米。遗址整体现为农用耕地,地表采集到商周时期夹砂灰陶鬲足,在本次调查中地表采集有汉代盆残片,汉代瓦残片,东周罐残片等。遗址现基本为农用耕地,有少量成片小树林,东北部有一家加工瓷器的小厂房。南紧临涑河,东500米为朱陈村。
82.褚墩遗址,周、汉,位于褚墩镇褚墩一村村西的高墩地周围,东靠汤郯公路,南接褚黄公路,路南是褚墩医院,北部是一处废弃的砖窑。遗址西北角和东南角各有一处被开挖的土塘,西侧和南侧各有一条深约1米、宽约3米的壕沟,东侧则是褚墩一村的居民区。遗址中部偏北高高隆起,四周渐缓降低,呈龟盖形,整体地势北高南低,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80米,总面积约36000平方米。地表采集标本有豆盘、夹砂褐陶鬲足、夹砂红陶罐片等,该遗址系二次普查时发现,为周汉时代的文化聚落分布、区域类型等研究提供了较多的资料。
83.风渡口遗址,大汶口、龙山及汉,遗存位于褚墩镇风渡口村北200米处的沙丘上,现在为风渡口村的苹果园。一条南北向水泥路(村村通)自遗址偏东部穿过,遗址中部隆起,形成龟盖形浅丘漫岗,遗址西200米有老涑河故道,东1500米为新涑河,整个遗址地理位置处在沂河、武河支流交错地带中。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穿过遗址的水泥路两侧都有路沟,路沟断崖灰色沙土中时而可见文化堆积分布,采集有绳纹夹砂红陶陶片、泥质红陶钵口、汉代的夹砂灰陶筒瓦等残片。该遗址于1988年二次普查时发现,采集标本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夹砂红圆柱型鼎足、扁凿形鼎足、泥质红陶舌形鼎足、泥质红陶钵口沿、网坠等,兼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鬹足、白陶壶底、扁形绳纹鼎足及汉代筒瓦等残片,为研究我区及临沂地区新石器文化聚落、区域类型、文化谱系等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佐证。
84.风渡口遗址,汉,位于褚墩镇风渡口村西南200米处的耕地中,为河旁台地。西1公里至锦城村,南50米至褚黄公路,北靠水沟,西侧有一处移动公司修建的信号发射塔。通过复查发现,遗址的范围比较原来变化不大,遗址东西、南北各约150米,总面积约22500平方米,表面为黄沙土,采集标本有夹砂灰陶残筒瓦、板瓦、口沿等,根据采集标本。该遗址系二次普查时发现,为我区汉代的文化聚落分布、区域类型等研究提供了较多的资料。
85.廖屋遗址,周、汉,遗址位于褚墩镇廖屋村东300米处的高台地上周围,东400米是廖屯村,中部有一条东西生产路穿过,东侧有一条南北向水沟,遗址中部高高隆起,形成龟盖形浅丘漫岗,遗址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20米,总面积约18000平方米,整个遗址高出周围地面3米多,从路沟断崖观察文化堆积厚约1.2米,灰色土层内夹杂部分商周遗物,采集标本有商周夹砂褐陶罐口沿、鬲足等和部分汉代灰陶片,1990年4月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我区及临沂地区周至汉文化聚落、区域类型、文化谱系等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佐证。
86.孙盛遗址,新石器、汉,位于褚墩镇孙盛村北200米处的高台地上,京沪高速公路自北向南覆盖了遗址的东侧,北距苍山县道庄村700米,西1公里为苍山县小屯村,遗址南部是一片杨树,东北部有一处水汪,水汪周围的断崖上有文化堆积分布。遗址总体北高南低,呈漫坡状。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约60000平方米。地表采集有汉代夹砂灰陶罐底、板瓦、筒瓦、夹砂红陶板瓦等,新石器、商周的遗存没有发现,通过初步调查分析,遗址分布面积较大,采集标本较多,是一处中心聚落遗址。该遗址系二次普查时发现,为我区新石器时代、汉代的文化聚落分布、区域类型等研究提供了较多的资料。
87.虎山后屯遗址,汉,位于褚墩镇虎山后屯村西50米处的耕地上。北50米有一条东西向的水泥路(村村通),西靠南北生产路,京沪高速公路自北向南在遗址西部穿过,南抵虎山东岭村,西距虎山西岭村600米。遗址东西宽150米,南北长250米,总面积约为37500平方米。遗址东南部曾被取土,形成路沟断崖,可见文化堆积分布,内夹杂部分陶片,采集标本有夹砂褐陶板瓦、夹砂灰陶残片等,根据采集标本特征分析,该遗址为汉代遗存。该遗址系二次普查时发现,为我区汉代的文化聚落分布、区域类型等研究提供了较多的资料。
88.廖屯遗址,汉,该遗址位于褚墩镇廖屯村西500米处的台地周围。西南距廖屋村800米,北距褚黄公路400米。遗址西部有一片公墓林,北部有一条生产路穿过,南侧是该村的环乡路,中间间隔一条路沟,遗址中部是一块蔬菜地,北部有一处小型机井。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约60000平方米,遗址表面为黄沙土,路沟断崖见文化层,采集了大量的汉代陶片,有夹砂灰陶筒瓦,板瓦,缸片等,该遗址范围较大,标本丰富,应是一处汉代聚落址。该遗址系二次普查时发现,为我区汉代的文化聚落分布、区域类型等研究提供了较多的资料。
89.锦程遗址,汉,该遗址位于褚墩镇锦城村东北30米处的平地中,东1.5公里有风渡口村,北1.2公里是褚墩煤矿。一条南北向水沟穿过遗址的西侧,北侧也是一条水沟,遗址以南是一条东西向的大路,蚂蚱养殖厂坐落在遗址的南部。遗址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总面积15000平方米,地表采集标本夹砂灰陶板瓦,筒瓦,陶片等,根据标本特征分析,锦城遗址应是一处汉代文化遗址。该遗址系二次普查时发现,为我区汉代的文化聚落分布、区域类型等研究提供了较多的资料。
90.凤凰庄村南遗址,汉,位于黄山镇凤凰庄村南100米处的坡地耕地周围,东靠峰山西坡,南临石渠,西2公里与楮墩镇接壤。一条南北生产路在遗址的中部穿过,路东为坡状地,路西为平原地带,遗址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采集表本有夹砂褐陶板瓦,夹砂灰陶,缸陶片等,根据标本特征分析,凤凰庄村村南遗址应是一处汉代遗址。该遗址系二次普查时发现,为我区汉代文化遗址的聚落分布、区域类型等研究提供了较多的资料。
91.黄山峰山遗址,汉,位于黄山镇峰山村西南100米处一高台地周围,西北靠峰山,南1600米至黄山,东北1公里是峰山水泥厂。遗址中部隆起,四周减缓降低,呈龟盖形。地势为峰山东南坡缓冲地带,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南北长120米,东西宽100米,面积约12000平方米。沿着路沟观察时而可见断崖有文化堆积分布,采集标本有夹砂灰陶盆口沿,泥质灰陶板瓦,筒瓦残片等遗物。根据标本特征分析,该遗址时代为汉代,系二次普查时发现,为我区汉代文化遗址的聚落分布、区域类型等研究提供了较多的资料。
92.麻湖遗址,汉,位于黄山镇麻湖村东500米,东临沂河河堰,为临河台地,南1公里至土山拦河闸,北600米是栗林村,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250米,总面积约75000平方米。地表上采集有夹砂灰陶筒瓦,绳纹夹砂灰陶板瓦,夹砂灰陶缸口等遗物,据采集标本特征分析,麻湖遗址应是一处汉代文化遗址,系二次普查时发现,为我区汉代文化遗址的聚落分布、区域类型等研究提供了较多的资料。
93.黄山镇凤凰庄村遗址,汉,位于黄山镇凤凰庄村东北,峰山西坡的坡地周围,东距峄山村600米,西2公里与褚墩搭界,北1.5公里与临河接壤,遗址的北部有一条东西向水泥路穿过,东南部是一处近现代墓林,西南部被民房所覆盖,北部有几排民房。遗址南北长150米,东西100米,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地表采集标本有夹砂灰陶缸口沿,残器底等陶片,根据标本特征分析,凤凰庄遗址应是一处汉代遗址。
94.泉里堡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汉,位于沂堂镇泉里堡村东南、村南及村内,沂堂镇至大仲村镇的乡村公路北侧;该遗址为平原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长约120米,分布面积约36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约0.5-1.0米,地表采集的标本有大汶口文化的夹砂鼎足,龙山文化的夹砂鼎足,汉代筒瓦残片等,是该地区的又一处新石器、商周、汉的文化遗存。
95.大兴屯遗址,新时期时代、商、周,位于沂堂镇大兴屯村东50米处,南北向的京沪高速公路贯穿其中;该遗址为平原遗址,东西长约150米,南北长约150米,分布面积约22500平方米,1998年曾在高速路占用的部分区域进行了挖掘,文化堆积厚度约0.3-0.5米,现场清理有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的标本有龙山文化陶片(以夹砂灰陶和泥质黑陶为主,表面可辨器形有鬶、盆、罐、鼎等,另有镞、骨针、骨锥),西周陶片(以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陶为主,另有绳纹、叶脉纹,可辨器形有鬲、罐、盆、等),战国时期的灰质灰陶豆盘、罐口沿等;本次复查地表采集的标本有龙山泥质盆口沿、商周砂质鬲足、商周夹砂陶片等。该地区新石器、商周、战国时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96.大槐树村遗址,汉,位于沂堂镇大槐树村北,龙王堂村南,西约300米处为南北向的京沪高速公路;该遗址为高台遗址,南、北高台堆积较明显,遗址南北约200米,东西约300米,分布面积约60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约1米,地表采集的标本有汉代筒瓦片、板瓦残片、盆口沿等。对研究该地区的汉时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97.高都东遗址,东周、汉、宋、元,遗址位于西高都村东邻,总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0米。地表散布有汉代泥质灰陶罐残片。该遗址对于研究汉代民俗、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98.后盛庄尼姑庵遗址,清,遗址位于盛庄街道后盛庄居委东,西距蒙山大道约400米,北紧邻清河南路,东距罗四路400米,南距沂河路约700米。后盛庄尼姑庵遗址基本呈方形,面积约为3400平方米,为平原地貌,地势平缓。该遗址损毁,现为农业生产用地,东部被住宅侵占,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内有一颗银杏树。在本次调查中地表采集有汉代瓦残片。该遗址对于研究汉代民俗、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99.大埠东清泉庵遗址,清,清泉庵遗址位于罗庄区盛庄街道大埠东社区内,东100米为沂河,南100米是清河南路。东西长,南北宽,占地面积约950平方米。清泉庵遗址因战争等因素破坏,早年已经荒废。遗址目前已被新社区建设埋入地下,根据规划遗址处将建设社区花园。古银杏树1958年曾遭雷劈,树干南侧有损伤,但如今仍生长良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100.蜈蚣三忌古庙遗址,明、清,位于盛庄庄街道蜈蚣三忌村内,遗址面积约2100平方米,古庙早年已经废弃,文革时遭彻底摧毁,遗址上已建起民房和村内道路,文化遗存已不可见。古槐树龄较老,至今仍正常生长。为保护古树,四周砌起3平方米大小的石围栏。
101.木柞遗址,汉,唐、宋、元、明、清,木柞遗址位于黄山镇木柞一村村东的沂河河床上,春、秋、夏三季为沂河河水所覆盖,冬季干旱时,河床上暴露有古井数座,上为劵形砖叠加形成的直径为1.5米左右的井台,1.2米以下均为陶质井圈,井内发现有汉代的陶片以及唐、宋、元、明、清时代的瓷片等,该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约45000平方米,改遗址以往未见著录或公布,系本次调查新发现。
102.麒麟山村遗址,东周、汉,位于沂堂镇麒麟山村东南约1200米,遗址东南靠孙家山,地势南高北低,东为果园,遗址东西长约110米,南北宽约160米,分布面积约为17600平方米,耕土层45厘米之下遗址中部文化层厚50-60厘米。根据所采集标本器形特征分析,其时代为东周至汉,该遗址以前未见著录和公布,系本次调查新发现,为本地汉代考古提供了新的资料。
(二)古墓葬
1.吴白庄画像石墓,东汉,位于临沂市罗庄区盛庄街道吴白庄社区西北部,东距沂州路约1.5公里,南距沂河路(金九路)约0.5公里,北紧邻付家白庄。墓葬面积约为2600平方米,所处地势为平原微隆地貌,地势较为平缓,北约1000米是陷泥河。1972年底,临沂地区文物组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后将画像石运至临沂市博物馆收藏至今,墓葬的基石与一些墓砖等又被封埋在了原地,现堆筑封土高约3米。该墓属半地下建筑,地面起冢,墓室封土下有一号画像石大墓和二号无画像中型墓两座。墓东西宽15米、南北长9米、高约3.5米,由墓道、四墓门、前室、中室、双后室、三耳室、回廊等部分组成,墓室立柱上栩栩如生的胡人、虎、猴、熊、盘龙等高浮雕、透雕。墓室共出土画像石49块,早年已经损失4块,现实有45块,存画面65幅。墓早年被盗掘,随葬品较少,出土有虎形水晶质坠饰1件、绿松石小兽3件、部分碎瓷片及300余枚新莽大泉五十、东汉五铢、剪边五铢等。该汉墓在全国的汉画像石墓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吴白庄汉墓于2003年被临沂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罗庄墓群,汉,位于罗庄街道罗庄社区南,南500米为沈泉庄村。分布面积约6万平方米。据有关资料记载,该墓群地表暴露有土坑竖穴墓,地面散布汉代泥质灰陶罐、俑等残片,为本地区汉代墓葬制度提供了资料。罗庄墓群东西长,南北宽,基本呈长方形,整体地势平缓。现墓群所在地已经成为村居民宅,多平房,部分是二层楼房。
3.十里堡墓地,汉,十里堡汉墓位于盛庄街道十里堡社区南200米,南100米为沂河路,东800米是沂河。汉墓地处平原,地势比周围略高,面积约为700平方米。据第二次文物普查资料记载,该汉墓原有封土遭破坏,墓室为砖石结构,采集有陶器残片、五铢钱等,为研究汉代丧葬制度提供了价值资料。汉墓地处平原,地势比周围略高,现墓地位置为农用耕地,种植有小麦等农作物。
4.小山后墓群,汉,位于罗庄街道小山后村东南,南约1公里是房庄村。墓群地处低矮山丘,地势高于周围地面,东西长南北宽,分布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该墓群于1989年被临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今墓群基本都被道路所覆盖,地表已经难以采集到有价值的标本。
5.小丁墓群,汉,位于罗庄区傅庄街道小丁庄村东100米。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现地面暴露有砖室墓。地面散布有墓砖、陶器残片等。该墓群对于研究汉代民俗、殡葬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小丁墓群为平原地貌,地势平缓。现为农业生产用地,东部被住宅侵占,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6.孝山墓群,汉、宋辽金,位于傅庄街道孟庄村西100米的孝山之上,南200米是张旦子村。面积为4万平方米。地表散落成堆的墓石、墓砖,采集有汉代板瓦残片和宋金时期白瓷片,对于研究古代丧葬制度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孝山墓群位于孝山上,现今孝山山体已消失一半,仅存东半部分,西半部分因开采石材而出现大面积水塘,山势较陡峭。随处可见采石后留下的石坑,破坏程度比较严重。
7.陈白庄墓群,汉,位于罗庄区盛庄街道陈家白庄村北,分布面积约1.52万平方米。曾发现8座以上的瓮棺葬。1981年抢救性清理2座瓮棺葬。均为土坑竖穴,葬具分别由一罐一瓮和两长筒形瓮对口相接。罐、瓮均为夹砂灰陶,罐腹饰绳纹,瓮腹饰凸弦纹。仅出土随葬的半两钱。根据罐、瓮形制,此地当为西汉平民埋葬儿童的公冢。早年被开发为耕作用地,文化遗存被埋地下。
8.庆云山墓群,汉,位于傅庄街道岳旦子村东,北1公里为山西头村。墓群分布于庆云山上,南北长东西宽,面积约14万平方米,属于山丘地貌,部分墓葬遭破坏。1984年5月曾清理两座土坑竖穴石椁墓,石棺内壁凿刻阴线圆圈纹、谷壁纹、六博盘纹、人物画像等。出土有泥质黄陶鼎、盒、壶、灰陶罐、红陶女侍俑以及铁铲头、石饰件等。该墓群对于研究汉代丧葬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9.车辋墓地,汉,位于罗庄区高都街道车辋村南150米。
面积为350平方米。暴露画像石结构墓室,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约8米。该遗址对于研究汉代民俗、殡葬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10.宋家墩墓群,战国、汉、魏晋,位于罗庄区高都街道宋家墩村内。面积约1.7万平方米。暴露有土坑竖穴墓。地表散布有汉代泥质灰陶罐残片。墓群所在位置现在已被当地村民作为宅基地使用,在建设民房时,偶有墓穴暴露出来。
11.新良庄墓群,汉,位于罗庄区册山街道新良庄村北,面积约8万平方米。暴露有土坑竖穴墓,地表散布有泥质灰陶壶、盒等残片。该墓址对于研究汉代民俗、殡葬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墓群所在地现为一片林地,曾遭盗掘,暴露有土坑竖穴墓,地表散布有泥质灰陶壶、盒等残片。
12.顾沙沟墓群,汉,罗庄区册山街道顾沙沟村东、北500米为沟角村。面积为52000平方米。暴露部分石板砌筑墓室,地表散布有大量的花纹砖及泥质灰陶罐残片等。墓群现为耕地,位于罗庄区册山街道顾沙沟村东,所在地人口稠密,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和工商业经营。
13.东何庄墓群,汉,位于册山街道东何庄村西,墓群面积约16万平方米。地表散布有陶罐、罐口沿、陶俑残片等。该墓群对于研究汉代民俗、殡葬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现为农林用地,早年遭盗掘,部分墓葬损坏严重。
14.蟠龙山墓群,汉,蟠龙山墓群位于罗庄区罗庄街道朱陈村东南300米,地势较高,属于低矮山形。东距罗七路约800米,南距山南头村约1公里,北距文化南路200米,西距206国道700余米。墓群分布于蟠龙山上,南北方向略长,分布面积约为6.8平方米。现墓群集中处地面散落几块墓石,少量墓砖和汉代罐残片。墓葬多为土坑竖穴墓,另有石槨墓,对研究汉代丧葬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5.盛庄墓群,汉,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盛庄街道前盛庄村南1公里,北临后盛庄村。采集有陶罐、壶残片等。现状:盛庄墓群基本呈方形,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为平原地貌,地势平缓。该墓群东部被住宅侵占,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西部保存较好,现为农业生产用地。
16.山南头墓群,汉,位于罗庄街道山南头社区东北10米,西北200米为朱陈三村。墓群分布于蟠龙山南侧,东西长,南北宽,面积约6万平方米,现地表散布罐残片、墓石、墓砖等,墓暴露有土坑竖穴墓、瓮棺墓、土坑竖穴木椁墓,对于研究古代丧葬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7.青石塘墓群,汉,该墓群位于褚墩镇青山塘村西南200米处的土丘周围,南至褚墩炸药库,东北角至汤郯公路,北1公里与临沂市汤庄接壤。东南坡地是一片公墓林,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总面积约60000平方米,墓群北部散落着一些石椁板,地表采集有夹砂灰陶板瓦,筒瓦,豆柄,缸陶片等。该墓群系二次普查时发现,为我区汉代的文化聚落分布、墓葬形制等研究提供了较多的资料。
18.黄山马王墓,汉,黄山马王墓位于黄山镇栗林村西1公里处的高墩地上,西侧和北部紧靠武河,东南1.5公里有麻湖村。东300米是武河堰堤,封土中心高约4米,该墓东西,南北各长为120米,总面积约14400平方米,据记载,该墓曾出土铜镜,古钱,和带有车马人物造像的画像石,以及各种陶片。根据陶片证明,马王墓系汉墓,1979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黄山墓群,汉,黄山墓群位于黄山镇,黄山、蝎子山南北相连一带,主要集中在黄山镇政府西侧的黄山主峰及周围地区,黄山南坡较为集中,墓群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1公里,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198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由于生产活动致使一些墓葬暴露在外,主要是石椁墓和砖室墓,县文管所收集了几十件文物,主要有各类铜镜,铜钱,各类陶器等,其面积之大,内涵丰富,当居全县之首,199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东大埠墓群,汉,位于沂堂镇东大埠村西约350米处,西约1千米处为卞庄至沂堂的乡镇公路,南约1.2千米处为大苍山;1979.2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保单位。该墓群又称“天子墓”、“柞王墓”等,缺考;该遗址位于丘陵地带,周围山岭起伏,东西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岭,墓群就坐落在其中;该墓群多为石板墓,封土残留高约0.3米,墓群东西长约70米,南北长约50米,分布面积约35000平方米;据传,上世纪四十年代曾在此挖掘处石墓一座,墓石上刻有车马、人物图案等,同时出土了石人1件,后运往郯城(原属郯城西北乡),该墓已回填多年。对研究该地区汉时的葬俗葬制提供了一定的实物资料。
21.前峰山墓群,汉,位于沂堂镇前峰山村东约700米处,前峰山南山腰;墓群南北长约120米,东西长约80米,分布面积约9600平方米;已暴露出来的墓葬均为砖、石结构,上刻有画像。对研究该地区汉时葬俗葬制提供了一定的实物资料。
22.寨子墓群,汉,位于沂堂镇寨子村东的山丘上,南临村完小;墓葬分布在山丘顶部和山丘南侧;该墓群南北长约60米,南北长60米,东西约100米,分布面积约6000平方米;已发现的部分墓葬,皆为石椁墓,部分石构建刻有人物、禽兽或几何花纹等画像;地表残留有泥灰陶片等;该墓群为该地区众多的汉代墓群之一。对于研究该地区汉代的葬俗葬制提供了一定的实物资料。
23.尚屯村南墓群,汉,位于罗庄街道尚屯村南,北距沂河路200米,西500米是通达南路。面积为13000平方米该墓群地势平缓,属于平原地貌,墓冢一处,墓室门塌陷不可辨认,墓群范围内发现墓砖多块。该墓群以往未见著录,为本次调查新发现。尚屯村南墓群南北长、东西宽,基本呈长方形,为平原地貌,地势平缓。有一池塘,墓群西部保存较好,现为农业生产用地,东部池塘处塌陷,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有多处小土丘。
24.尚屯墓群,隋、唐五代,尚屯唐代古墓群位于临沂市罗庄区第三实验小学校园内,2006年3月16日在建筑施工时被发现,通过实施保护性发掘,探明墓群面积约200平方米,共七个墓室,均为圆形穹窿顶砖结构,直径二至三米不等,并建有椭圆形小龛,墓侧设窗。由墓道相通,上为蒙古包式圆顶,墓室形状十分罕见,墓内出土了陶器、青铜器、瓷器、首饰等大宗物品,其建筑构造和随葬品均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据专家考证,墓主人应与草原游牧民族有所联系,体现了唐代的民族大融合。此墓群对于研究唐代葬俗以及当时的生活习俗有着重大的考古学意义。有价值的文物现存临沂市文物局进行保护,墓室主体结构现已重新封土埋藏,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25.文曲山墓群,汉,文曲山墓群位于黄山镇武村以西、山崖村以东、山前村以北的文曲山周围。山峰高高隆起,呈馒头状,周围形成浅丘高岗。西南100米是西山村,东、南、西、北四侧均有环山水泥路相连,西与西山相连。墓群南北长600米,东西宽400米,面积约24万平方米。文曲山东部早期曾有开山采石活动,散露出的石椁板随处可见,地表采集有夹砂灰陶板瓦、筒瓦残片,缸、壶口沿标本等,该墓群以往未见著录或公布,系本次调查新发现。为我区汉代文化聚落分布、葬俗、区域类型等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26.西山墓群,汉,位于黄山镇西山村东北的西山周围,山峰高高耸起,呈馒头状,周围形成浅丘高岗,东与山崖村相接,北与蝎子山隔河相望。墓群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西山中部偏西早期曾取土烧窑,村街巷道中石椁板随处可见,有的一面带有穿壁纹饰,大多数均为素面。地表采集有夹砂灰陶筒瓦、板瓦残片等。该墓群以往未见著录或公布,为我区汉代文化聚落分布、葬俗区域类型等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27.李官庄墓群,汉,李官庄墓群位于黄山镇李官庄村南600米的河堰周围,临沂市水利局,环保局根据有关会议精神,引武河入沂河,在开挖李官庄村南河堰时发现石棺墓数座。由于是现代的挖掘作业,破坏严重,县文管所人员到达现场后均未发现任何文物出土,其中有一块石挡板一面有凤鸟图案,两侧带有三层台的凹槽,该墓群东西150米,南北50米,总面积约7500平方米,西,南均与苍山县庄乌镇接壤,该墓群以往未见任何著录或公布,系本次调查新发现,为我区区域内东汉时期的葬俗提供了新的资料。
28.于腾墓,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位于沂堂镇寨子村南约130米处,座西北朝东南,墓冢一座,是于腾及其妻的合葬墓;该墓呈覆斗状,周长21米,占地面积约43平方米;墓前有一通石碑,是2005年5月新立的,上楷书镌刻“于腾于太公与孟太君王太君合葬墓”,碑体右侧刻有于腾的生卒年及生平事略等;1976年3月,该墓曾出土“皇恩重命”的金凤冠一顶,为慈溪太后褒赐于腾其妻王氏在临沂捐资举办义学赏赐,并封她为“一品夫人”。该墓为本次调查时新发现;于腾,清同治三年(公元1862年)的进士,先后授四川宜宾、铜梁任知县,后代理四川成都知府,精通书画鉴定与收藏,以宋画册页为主,整理编辑了古籍“盛宋文选”多书,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病逝成都府署,续妻王氏扶柩回籍,并安葬故里。
29.麒麟山墓群,汉,位于沂堂镇麒麟山村东南约1500米,墓群位于孙家山北坡,东距神山至沂堂公路约800米,墓群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110米,分布面积约为13200平方米,地面暴露石椁墓6座,根据墓葬形制分析,其时代为汉代,该墓群先前未见著录和公布,系本次调查新发现,对研究该地汉代葬俗提供了新的资料。
(三)古建筑
1.观音阁,清,位于罗庄区盛庄庄街道东石埠村内,西距京沪高速公路约800米。面积为5600平方米。该建筑始建年代不详,据有关资料记载,房屋原是三间两层,灰瓦硬山顶,宽约11.10米,进深6米,高8.5米,现仅存断壁残垣一处,长约11米,砖石结构,外表墙体残破。观音阁于1989年被临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沂堂牌坊,清嘉庆20年(公元1815年),位于沂堂镇的北沂堂村内,南距沂堂镇政府驻地约1.5千米,2006.12月公布为市级重点文保单位。创建于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为表彰武生侯振纲之妻王氏所建。该牌坊为四立柱三间五层石刻牌坊,坐西向东,高8米,宽7.4米,东西长2米,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村内的一条生产路从牌坊正中穿过。该牌坊斗拱承托楼檐,歇山顶。牌坊两侧立有夹戗抱鼓石,主门柱两侧立有四尊石狮,四立柱上两侧刻文(对联),现在牌坊的横梁用铁箍进行了加固;该牌坊上有五层石刻,一层东西两面刻有二龙戏珠的浮雕;二层两面楷书镌刻“嘉庆二十年旌表武生侯振纲之妻王氏节孝坊”19字,三层两侧有瑞云祥龙图,图两端皆为袈裟禅杖高僧浮雕,四层东西刻有“敕褒节孝”四字,最上层歇山顶楼檐下嵌“圣旨”刻石,门梁两侧嵌石刻文,左侧是宋潢题诗,右侧王寿题诗,五层横梁两面皆为丹凤朝阳图,最上层是圣旨刻石。该牌坊为临沂市仅存的三座牌坊之一。雕刻精美,对研究清代石刻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3.西高都火神庙遗址,唐、宋,位于高都街道西高都村东邻,面积为2650平方米。原有大殿等,现仅存残墙等遗迹,面阔三间二层,砖石结构,灰瓦硬山顶。宽11.10、进深6、高8.50米。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破坏较严重。该遗址对于研究唐宋时期祭祀文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4.朱张桥石桥,明、清,位于罗庄街道朱张桥社区内,南距涑河500余米,北400米为罗庄区南外环路。面积为206平方米。石桥东西横跨涑河的支流上,目前长约20余米,宽约4.5米,面积约93平方米,由石材建造而成,桥身下有八孔。现存桥身八孔中北四孔为老桥,南四孔为后来重建新桥,两侧雕刻都已经被破坏掉。3、东店子古宅,清,东店子古宅位于傅庄街道东店子村内,所处地区属于平原地貌,古宅坐北朝南位于一王姓村民院落内,东西长16米南北宽10米,高约4.2米,面积约160平方米。据考证,该古宅建造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40多年历史,现今房屋整体结构保存较好,主房为三开间,东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外墙由灰砖砌成,内墙采用垛梁结构,门前两侧各有一根木质立柱,房顶由灰瓦铺盖而成。因建造年代较长,屋檐处略有破损,局部瓦件脱落,两侧耳房现用来堆放杂物。
(四)近现代重要史记及代表性建筑
1.褚墩鲁南战役指挥所旧址,现代,鲁南战役指挥部旧址位于褚墩镇碑住村内,为解放战争时期鲁南战役指挥部临时居住所,以原有司令部办公地点三间房屋为重点,东西25米,南北30米,总面积750平方米。该旧址是我县中小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罗庄工农兵俱乐部旧址,1953年,罗庄工农兵俱乐部,位于罗庄区罗庄街道罗庄村,东距临册路约4公里,西距罗四路约1公里,南临罗程路,北距花埠圈村约1.5公里。面积为1300平方米。由当时的罗庄煤矿建筑队历时一年多建成,为两处独立的建筑个体,两处建筑距离较近,东西相距20余米,1号建筑物长50米宽18米高约7米面积约为900平方米,2号建筑物长40米宽10米高约5米面积约为400平方米,两栋建筑均为砖混结构。建筑物屋顶为木制天花板,造型别致,室内现为临沂矿务局建筑公司作为存放工程模板的仓库使用。现已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其他
朱陈化石点,第三纪上新世,位于罗庄区罗庄街道朱陈社区宝泉寺山泉四周、西距后黄土堰村约2公里。据《临沂县志》载“寺前多化石鱼蟹蚌蛤之属”,该化石点东西长约18米,南北宽约11米,东北部略高于西南部,面积约为200平方米,化石点最南部一处泉眼,当地群众称之为“葡萄泉”。现裸露局部岩石上有保存较好亿万年前的笔角石、鱼等古生物化石,化石标本纹理清晰,形态各异,颜色不同,对研究第三纪上新世该地区的古生物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朱陈化石点东西长,南北宽,分布于宝泉寺山泉四周,北紧靠宝泉寺院墙,南紧邻涑河。化石点东北部略高于西南部,岩石此起彼伏,形态各异,局部岩石上蕴藏有丰富保存较好亿万年前的笔角石、鱼等古生物化石,化石标本纹理清晰,颜色略有不同,但由于风蚀等自然因素导致一些化石标本逐渐脱落。
(徐永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