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情 > 罗庄概况 > 正文
历史与区划沿革
来源 : zoan      发布时间:2017-03-14      点击:[ ]

罗庄区位于山东省南部,属临沂市建制区。北靠兰山区,东与河东区和临沂经济开发区隔沂河相望,西为临沂高新区,西、南两面与苍山县接壤,东南与郯城县为邻。面积564.2平方公里,人口53万,下辖5个街道、3个镇,211个行政村和社区。

罗庄区所辖区域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20世纪60年代在罗西街道西桥村出土的角石,属4.38亿年前古生代奥陶纪海底之腕足类动物,证明罗庄一带在当时还是浩浩渺渺的沧海。

曾在盛庄街道的七里沟(现属兰山区银雀山街道)、高都的彭家坡出土的纳玛象化石,距今已有100万年的历史,这种脊棱前高后低、耳朵较小的乳齿类大象的再现,证明当时的罗庄区域已经形成热带或亚热带雨林。

但古人类在此区域繁衍生息的佐证,是1965年在陷泥河东岸小庄子前发掘出土的成片大汶口晚期文化遗物,如灰砂陶背壶,罐形圆底三锥状足之灰陶鼎、红陶壶、夹砂粗黑陶小杯以及扁平穿孔石铲等文物。这些成片的大汶口晚期文化遗物,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证明罗庄一带在新石器时代不仅有人居住,而且还形成了氏族聚落。1964年在册山街道五寺庄村西北晏驾墩遗址发掘的具有龙山文化类型的墓葬,出土有完整的黑陶觯和半残的空心足黄陶鬶以及黑陶残片等。台基四周可见到很厚的灰土层,并采集到有夹砂灰陶凿形带附加锥锡之鼎足、圆柱形鼎足、豆柄以及里陶侈口折腹盆残片、黑陶弦纹鼎腹片、厚胎灰陶罐鼻、平底假圆足黑陶碗底片,还有各式鬲足。这些晚于大汶口文化的龙山文化遗存,距今也有4500年的历史了。从墓葬形式和随葬物品以及周围出土遗存考证,这一区域已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主专权代替了原始公社制。《史记·夏本纪》载:虞舜做部落首领时,舜曾到羽山(今郯城县东北)一带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说明鲧与其子禹都曾在这一带治理洪水。禹传位给其子启,引起同姓氏族有扈氏的起兵反对,启在甘(今陕西户县境)战败有扈氏,罚有扈氏做牧奴。可能就是在这之后,有扈氏逃亡到人方(方国,即东夷)的辖地罗庄,并在风光秀丽的泥沱湖湖心岛营建高台层榭(即湖台,一名扈台,当地讹传为护台,遗址在今罗庄区驻地双月湖景区),以怡然自得,伺机东山再起。由此可知,夏朝时期,这一区域属非华夏部族的人方管辖。

商代时期,这一区域仍受相对独立性的人方管辖。由于人方强大,经常同商朝奴隶主贵族或其他方国发生利害冲突,因此商朝晚期用兵的主要目标是人方。商朝最后2个国王帝乙和帝辛(纣王),都把主要精力转向征伐东夷,特别是帝辛更是不惜动用大部的国力,亲自率兵东征,经过多次苦战,才取得军事上胜利。这些战争虽也有其掠夺性的一面,但它把先进的中原文化传播到淮河、长江流域,使南北方文化逐渐趋向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西周(公元前1027-前770年)时期。灭商的周王,实行封邦建国的分封制。罗庄区境分属鲁国和郯国卿大夫的“采邑”。启阳邑,祝丘邑、中丘邑都是分封“采邑”的地名。

春秋(公元前770-前481年)时期。沿袭西周分封制,这一区域仍为鲁国(郯国已成为鲁国的附庸国)卿大夫的“采邑”。中叶以后,鲁国被“三桓”专权,公室的土地和人民被瓜分,这一区域被鲁国季孙氏割据。

战国(公元前481-前221年)时期。推行以郡县为基础的君主集权制和分封食邑制。初期,鲁国推行哀公季康子“用田赋”政策,秦商鞅变法后,效仿秦国的君主集权制,在这一地区设置开阳县。罗庄区境属鲁国开阳县。楚灭越灭鲁后,江北广大地区成为楚国的领地,并在长城(今苍山县长城镇)置襄贲县。罗庄区境分属楚国开阳县和襄贲县。

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时期。秦统一中国后,全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在这一地区置郯郡及属下启阳县。罗庄区境属郯郡启阳县。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其下设县。汉高帝改郯郡为东海郡,辖郯、兰陵、襄贲、启阳等38个县。罗庄区境分属东海郡襄贲县和启阳县。汉景帝时,为避景帝刘启讳,改复开阳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徐州刺史部(此时的州刺史部属于监察区,不是行政区划),并在开阳县城北诸葛城析置临沂县,罗庄区境分属徐州刺史部东海郡襄贲县和开阳县。

东汉(公元25-220年)时期。初沿袭西汉郡县制。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改琅邪郡为琅邪国(建都于莒)。建初五年(公元80年)迁都于开阳城。区境分属徐州刺史部琅邪国开阳县和东海郡郯县。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改徐州刺史部为徐州(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形成州、郡(国)、县三级制。区境分属徐州琅邪国开阳县和东海郡襄贲县。

三国(公元220-265年)时期。区境属曹魏政权辖地,区划基本沿袭汉制,只是将郡改为国,实行国、县两级制。魏黄初年间(公元220-226年)改东海郡为东海国。区境分属琅邪国开阳县和东海国襄贲县。

西晋(公元265-316年)时期。短暂的统一中国,又恢复分封制。晋初复改东海国为东海郡,晋惠帝时又改东海郡为东海国,但区划从属似沿用三国旧制。区境分属琅邪国开阳县和东海国郯县。

东晋、十六国(公元317-420年)时期。东晋初期沿用西晋旧制,但“五胡十六国”分裂割据后,罗庄区境曾先后属东晋、后燕、南燕和北魏辖地,区划没有大的变化,仍分属琅邪国开阳县和东海国郯县。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期。最初,南朝势力发展到此,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刘宋时,复置徐州,除琅邪国复琅邪郡,废除开阳县、临沂县,并入即丘县(为郡治。在今临沂城东汤河一带)。罗庄区境属徐州琅邪郡即丘县。但到了宋明帝刘彧时(约公元467年),北魏又夺去淮水以北青、冀、徐、兖四州。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置北徐州,治即丘城(即丘县治西迁至今临沂县西北大岭一带)。这时的罗庄区域属北魏北徐州琅邪郡即丘县。北周夺取这一地区后,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改北徐州为沂州,移州治原琅邪郡之开阳城(即今临沂城)。罗庄区境属北周沂州琅邪郡即丘县。

隋朝(公元581-618年)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简化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县二级制。开宝三年(公元583年),遂废诸郡,直接以州统县。开宝十六年(公元605年),分即丘县另置临沂县。炀帝时再经省并,改沂州为琅邪郡。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省即丘县并入临沂县。罗庄区境属琅邪郡临沂县。

唐朝(公元618-907年)时期。沿袭隋朝时期的州、县两级制。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临沂县置兰山县(遗址在今褚墩镇兰山屯村)和昌乐县(遗址在今高都街道办事处程庄一带)。武德六年废除兰山县和昌乐县,复并归临沂县。贞观六年(公元627年),设置“道”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形成道、州、县三级制。罗庄区境属河南道沂州临沂县。

北宋、辽(公元960-1127年)时期。宋初为了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对地方上的府、州,则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又将全国划为15路,这一地区为京东路(治开封)管辖。熙宁年间(1066-1077年),复分为京东西路和京东东路(治青州),实行路、州、县三级制。罗庄区境属京东东路沂州临沂县。

南宋、金(1127-1279年)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与北宋略同。金大定八年(1179年)改京东东路为山东东路(治青州)。罗庄区境属山东东路沂州临沂县。

元朝(1271-1368年)时期。忽必烈采用汉法建立了一套统治全国的行政机构以巩固中央集权。中央建立中书省,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但山东直属中书省,称为“腹里”。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在山东东南部置益都路(治益都,今青州)。罗庄区境属中书省益都路沂州临沂县。

明朝(1368-1644年)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初沿袭元制。洪武元年(1368年),将临沂县省入沂州(散州,仍为县级)。洪武九年(1376年)下令改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共分13布政使司(俗称省)和2直隶。布政使司下分府(直隶州)、县(州)两级。取消路一级,实行省、府、县三级制。洪武十八年(1385年)始属兖州府。罗庄区境属山东布政使司兖州府沂州。

清朝(1644-1911年)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上沿袭明制,只是在省以下增置道一级,实行省、道、府、县四级制。在山东南部置兖沂曹济道,领兖州、沂州、曹州、济宁四府。雍正二年(1724年)升沂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为府,设附郭兰山县(疆域与原散州同)。罗庄区境属山东省兖沂曹济道沂州府兰山县。

中华民国初期,各地行政机构十分混乱,北洋政府成立后,下令废除府、州,在省与县间增置道一级,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13年改兰山县为临沂县。罗庄区境分属北洋政府山东省济宁道临沂县和郯城县四区的褚桥保、柳庄保。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行省、县两级制。1932年8月在临沂增设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政府派驻代表,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罗庄区境属山东省第三行政专员公署临沂县和郯城县五区的褚桥乡、柳庄乡。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救国斗争,罗庄区境成为沂蒙红色文化发祥地。1938年5月,中共临郯县委在三重村(今属罗庄区傅庄街道)成立,不久又在大丁庄(今属罗庄区汤庄街道)成立了临郯青年救国团县团部(在抗日民主政权未建立前,行使政府职权)。同年7月,在罗西的西石埠成立中央临沂县委(1939年2月撤销,并入临郯县委)。1940年3月改临郯县委为临沂县委,同时在庄坞(今属苍山县)成立临沂县抗日民主政府,并相继成立了区、乡抗日民主政府。罗庄区境分属临沂县的朱陈区、道桥区、苍山区。1942年10月在沂堂的迷龙汪成立中共临西工委(县委)。1943年1月在沂堂的前峰山成立临西办事处(县政府)。1944年8月,中共临西工委、临西办事处撤销,其辖区划归赵镈县。在抗日战争时期,罗庄区境的东部大多为国民党统治区或日伪占领区,西部为共产党领导的临沂县游击区和根据地。

1945年9月11日,临沂城解放。中旬,在临沂城重新组建中共临沂县委、临沂县政府。罗庄区境分属华东局滨海区临沂县和鲁南区赵镈县,境内有临沂县的朱陈区、册山区和赵镈县二区(沂堂)、十二区(褚墩)。

1947年10月,在沂河以西,祊河以南析置临西县。罗庄区境分属华东局鲁南区三专署临西县和苍山县。境内有临西县朱陈区、册山区和苍山县二区(沂堂)、十二区(褚墩)。

1948年10月,临沂城光复后,撤销临西县,其辖区复归临沂县。罗庄区境分属华东局鲁中南区滨海专署临沂县和台枣专署苍山县。境内有临沂县朱陈区、册山区和苍山县的二区(沂堂)、十二区(褚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撤销鲁中南行政区,以滨海专区为基础,成立临沂专区。罗庄区境属山东省临沂专区临沂县。初期,分别为城关区(一区)、朱陈区(七区)、册山区(八区)。1952年3月增设罗庄区(十五区,驻傅庄)、白庄区(十六区)。1955年10月改朱陈区为朱隆区。1958年2月撤区并乡,城关尚称镇,朱隆、册山、罗庄、白庄一律改区称乡。

1958年8月,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实行人民公社化,城关镇改为灯塔公社,朱隆乡改为共产主义公社,册山乡改为燎原公社,罗庄乡改为联盟公社(驻傅庄),白庄乡改为先锋公社。

1958年12月,临沂县改为临沂市。1959年3月,各公社名称皆改用地名。1960年8月,白庄公社并入城关公社。1961年1月,罗庄公社改为傅庄公社。1962年8月,公社一律改称区。

1963年3月,撤销临沂市,恢复临沂县。1964年5月,恢复城关区和白庄区。1969年1月,各区名称改为公社,同时从册山公社中划出塘崖公社,从傅庄公社中划出罗庄公社。1970年4月,公社更名为区;6月,傅庄、罗庄合并为傅庄区。1971年3月,区、镇复改称人民公社。1972年4月,傅庄公社又分成傅庄、罗庄两个公社。1976年6月,城关镇称城区。1980年12月,城区复称城关镇。1981年12月,朱隆公社,塘崖公社分别改为岑石公社、程庄公社。

1983年9月,撤销临沂县,恢复临沂市。1984年4月,城关镇划分为金雀山、银雀山、兰山3个办事处;罗庄境内的岑石公社改为岑石乡,册山公社改为册山乡,傅庄公社改为傅庄镇,罗庄公社改为罗庄镇,白庄公社改为白庄乡,程庄公社改为程庄乡。1991年1月,撤销白庄乡设立盛庄镇。1993年9月,撤销册山乡设立册山镇。

1994年12月17日,撤销临沂专区设立地级临沂市。原县级临沂市撤销后,设立兰山、罗庄、河东3个区,隶属临沂市。罗庄区辖罗庄镇、傅庄镇、盛庄镇、册山镇、程庄乡、岑石乡6个乡镇,226个行政村。

1995年2月12日,罗庄区作为县级行政区正式动作,行使管理职能。1996年10月9日,程庄乡、岑石乡分别更名为西高都乡、罗西乡。1997年1月14日,撤销西高都乡设立西高都镇。

1999年4月30日,设立双月湖街道办事处,将罗庄镇的朱陈北村、八块石村、湖西崖北村、湖西崖西村、湖西崖东村5个村,罗西乡的前崔庄村、后崔庄村2个村和盛庄镇的大白衣庄村、小白衣庄村2个村划归双月湖街道办事处管辖。2000年5月11日,撤销罗庄镇,设立罗庄街道办事处;撤销盛庄镇,设立盛庄街道办事处;撤销傅庄镇,设立傅庄、汤庄2个街道办事处,将原傅庄镇的汤庄村等20个村划归汤庄街道办事处管辖。2002年2月1日,撤销册山镇,设立册山街道办事处;撤销西高都镇,设立高都街道办事处;撤销罗西乡,设立罗西街道办事处。

2008年3月,罗西街道办事处划归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辖。

2010年1月,原属苍山县的沂堂镇划归临沂市罗庄区管辖。

2011年1月,原属郯城县的黄山镇、褚墩镇划归临沂市罗庄区管辖。

2011年8月9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将临沂市罗庄区汤庄街道并入傅庄街道,双月湖街道并入盛庄街道。至此,罗庄区形成了5街(罗庄、傅庄、盛庄、册山、高都街道)3镇(沂堂镇、黄山镇、褚墩镇)的行政区划格局。 (张文强 撰文)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下一篇:罗庄概况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